正文 第8章 了解台灣(1 / 2)

台灣人姓氏淵源多

台灣姓氏絕大多數傳承自大陸,雖與海峽彼岸的閩粵遙遙相望,仍承襲了漢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命名邏輯。據統計,台灣姓氏總數有1989個之多,前100大姓占總人口數的96% 。

陳姓宗族甲台灣

300年來,絡繹不絕的移民潮,使閩粵地區“陳林半天下”的俗諺也漂洋過海來到台灣。台灣前十大姓氏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占總人口數一半以上;其中,陳姓宗族高達總人口數的10% 。

雙姓背後故事多

台灣前五大複姓是張簡、歐陽、陳黃、範薑、張陳,占總人口數0.13%,分布縣市以高雄縣最多,其次是桃園縣、馬祖縣、金門縣。尋根溯源,這些雙姓背後多有一段爭取姓氏繼承權或紀念感恩的故事。其他複姓也有,舉“張廖”為例,是因一位張姓漢子逃難到福建入贅詔安給廖姓房東的女兒,隻生下一男,子嗣繼承成為爭議,經雙方多次談判才達成共識,決定兒子生前姓廖,但死後墓碑要刻姓張。

全台有7人姓“第五”

台灣一些罕見的“怪姓”及少數民族的特殊姓名,均有其典故。比如,全台目前僅有7位姓“第五”姓氏的人,這個特殊的姓氏,一種說法是與古代刺秦後裔有關;另一種說法是緣自春秋戰國,三家分晉,當時他們的祖先是一位軍師,共有8個兒子,後來為兒子封地,依其順序作為姓氏,並不是因什麼“刺秦”逃難改姓的。而“第五”祖先還有很傑出的表現,像東漢鄭玄的老師就是第五元先祖。

037Taiwan

飆車“天堂”與塞車“地獄”

台灣的汽車擁有量很大,大部分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有的會有好幾輛,頻繁地喜新厭舊。台灣人幹什麼都求“超爽” ,開車也不例外。無論在台北還是在台北以外的地區,即使有限速40千米的規定,大家仍不約而同地將車開得很快,許多路口都有固定測速照相杆,可自動將超速車拍下來再加以罰款,可開車人在車裏裝一個會發聲的反測速器,據說,用這個隨時會響的反測速“寶貝”的人,還不在少數!

台灣還是世界聞名的“塞車地獄”之一,趕到上下班的“尖峰時刻” ,商務車、私家車、計程車(出租車)、公車巴士,還有數不清的機車(摩托車)……就組成了群雄征戰的馬路奇觀,到處都有“塞車”通報,比起北京、上海的交通狀況還要“令人歎為觀止” !而這些開車人卻可以從容遊弋於快慢兩極之間。

“機車黨”與“口罩族”

因為車太多、路太堵,上班族必須尋找“夾縫中行走”的交通工具,機車勢力越來越強大!所謂機車,指的是輕量型和重量型的摩托車,它們以車牌顏色不同相區別,前者是白底綠字,後者是白底黑字。

台灣的機車多到讓人驚訝,在交通路口紅綠燈前,可以看見黑壓壓一大片的機車陣。年輕的、年老的、先生、女士都喜歡駕著機車與汽車賽跑,一點也沒有“身價低”的自卑情結,一到路口,橫衝直撞衝到最前麵的準是“機車黨” ,綠燈剛一亮,他們就風馳電掣般一路先行,搶足風頭。

由於車多、空氣汙染,台灣馬路上最獨特的景觀就是“口罩族” ,無論是機車騎士還是行路人,大家都“口罩遮麵” ,因此,台灣的“口罩經濟”非常發達,欣賞“機車黨”五顏六色的口罩也非常有意思,小小分寸間充滿時尚元素,卡通感覺的史努比小狗、Kitty貓、流氓兔、大嘴猴、美少女,還有各色的幾何圖形、迷彩圖案,甚至骷髏頭骨,都可在“口罩族”的臉上看到。一般來說,台灣口罩的價錢是30元新台幣一個、50元新台幣一對。

“運將”與計程車

台灣人把出租車叫“計程車” ,無論是豐田還是寶馬,一律為黃色,民眾就親昵地稱它們為“小黃” 。曾在北京上演過一部台式話劇《他和他的兩個老婆》,講的是一位台北計程車司機奔波在太太與情人之間心力交瘁、無以應付,這部戲在台灣公演時則叫《“運將”和他的兩個老婆》,“運將”是計程車司機的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