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枕邊吹回廢太子(1)(1 / 2)

還有一次,武則天夢見了一隻羽毛華麗但雙翅折段的鸚鵡。她問狄仁傑這個夢有何暗示,狄仁傑回答說:“鵡者,陛下的姓氏也,羽毛華麗說明陛下無比尊榮,雙翅折斷是指陛下兩個兒子現在被幽囚,臣建議盡快啟用兩位皇子,恢複他們的自由。”

太平公主本來是最有希望的一個政治新星,可惜她已漸漸失去武則天的信任。武則天不願把太平公主往壞處想,她總是認為這個女兒有些任性,是自己寵壞了她,但絕不至於懷有不軌之心。

太平公主也知道母親正在不斷地疏遠自己,她知道自己在權鬥中已經失勢,隻要武則天當政,自己就不可能成為一個權力女人。如果說以前太平公主所作所為全是為了自己的話,那麼現在她開始想到了李唐江山。失意的時候,背後永遠會有這麼一個大靠山:李唐江山。

如果能夠將三哥李顯再次推上皇位,天地氣象應該可以煥然一新,太平公主也能深呼吸,好好透口氣。其時,李顯已經做了好多年的廬陵王,每次聽到洛陽那邊有聖旨,都戰戰兢兢要自殺。在他最低落最艱苦的時候,韋皇後一直陪著他,安慰他,告訴他政治鬥爭時起時落,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韋皇後最後才能亂政。

對太平公主來說,聯絡李顯是非常冒險的一件事,京城裏到處都是武則天的耳目。她如果想聯絡李顯,武則天一定會察覺的。那麼,現在最要緊的還是先穩住武則天再說,武則天不信任自己,就應該盡力討好她。

終於,太平公主又獻出了自己的珍藏:張易之。張昌宗也向武則天極力推薦張易之,說:“臣的哥哥學過一些陰陽和合之術,精於養生之道。”

武則天坐擁張易之和張昌宗這對風流兄弟後,就算對太平公主有再多的意見也會煙消雲散,在心裏她時時欣慰有這麼一個懂自己的女兒。

神功元年,武則天七十四歲。

這一年武則天做了很多事情,誅殺了酷吏來俊臣,啟用被罷相的幽州都督狄仁傑為宰相,這一訊號被認為是政治解凍的氣息。

狄仁傑大家都很熟悉,他從司法官做起一路做到丞相。在武則天進行特務統治時期,狄仁傑是大理丞,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他在任上,處理了大量的積壓案件,經過狄仁傑審理的案子,居然無一人上訴,由此可見此人明察秋毫到了什麼地步,為人公正就更不必說了。

越王李貞謀反之後,牽連甚重,有六七百人受到株連,籍沒家產的有五千多人。當時狄仁傑不忍誅殺李唐王室,得罪了武承嗣,武承嗣是極盡所能想整死狄仁傑。但武則天在內心深處很欣賞狄仁傑,不但沒有為難狄仁傑,在天授二年時還拜狄仁傑為相。

這樣一來,武承嗣與狄仁傑更加勢如水火。後來,武承嗣勾結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將狄仁傑構陷入獄。狄仁傑差點被害死,最後還是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跑到武則天那裏告禦狀才救下了父親。

狄仁傑雖然被救,但被武則天貶為彭澤縣令,由此可見武則天對他袒護李唐有所不滿,來俊臣的構陷應該是武則天的授意下進行的。武則天跟武承嗣的目的不一樣,武承嗣是想處死狄仁傑,而武則天隻不過是想讓狄仁傑“長進”一點。

武承嗣為了斬草除根永絕後患,屢次進言讓武則天處死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那時候,武承嗣就已經明白,狄仁傑是自己通往繼承人路上最大的障礙。

可以說,武承嗣並沒有看錯,狄仁傑確實是一個厲害的角色。

複相之後,狄仁傑仍然心係李唐,不過他采取的是老成謀國的方式。他知道最讓武則天困擾的事情就是繼承人問題,正像武承嗣說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武承嗣經常在武則天耳邊敲邊鼓:“神仙都不跟異族交往,每個族人都隻祭祀自己的祖先,現在天下已經是姓武的了,如果再還給姓李的就功虧一簣了。”

武承嗣用宗法的思想套牢武則天,這步棋他走對了,武則天確實把宗族和門第看得很重,所以她才把自己的兩個兒子軟禁起來。

問題是傳位給武家人是有很大風險的,朝臣不服,百姓不買賬,武則天必須得考慮其中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她遲遲沒有立繼承人的原因,以前她有過栽培太平公主的意思,後來發現太平公主心係李唐,跟自己不是一條心。那現在究竟應該立誰呢?

武承嗣武三思等人搞了一次集體請願,請求皇上以大周江山的大局為重,盡早冊立繼承人。說的冠冕堂皇,其實就是讓武則天早日把自己扶正,成為名正言順的太子,武承嗣很清楚夜長夢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