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追兵(3)(1 / 1)

江忠源在全州北邊八公裏處的湘江蓑衣渡口設下埋伏。湘江至此急轉向東,渡口約有數百碼寬,水流相當淺但湍急異常,河床淺灘縱橫交錯,船隻難以通行。湘江西岸多山丘,草木茂盛,林木延伸至江邊。江忠源在此伐樹塞河,打樁設阻,使船隻根本無法通過。他又將人馬藏在河西的密林之中。

太平軍先頭的船隊順著湍急的江水駛過淺灘,在河曲處轉了個彎,直直衝入巨木束成的障礙。接著炮如雨下,擱淺的船隻起了火,後麵的船也停不下來,撞到前麵的船上。船越擠越多,場麵愈加混亂,大火在船隻之間迅速蔓延,陷入重圍的太平軍和沿著湘江西岸行軍的部隊皆倉皇逃到東岸。要是江忠源有更多的人馬,要是他的同僚沒有食言,在蓑衣渡東岸也設下埋伏,那麼太平軍說不定就全軍覆沒了。不過,太平軍受創極重:三百多艘船或燒或沉或被截,約一萬名太平軍或殺或溺,其中有許多是最早的廣西拜上帝會眾,太平天國運動的狂熱與活力正是來自他們。南王馮雲山也在蓑衣渡之戰中身亡。

洪秀全和太平軍拋棄所餘船隻,穿過湘江東岸林木鬱密的山丘,徒步入湖南,欲取下臨河的商業重鎮永州,但官軍已截斷橋梁,並將船隻拖至對岸。太平軍無處可去,便又轉向南進發,發現道州守軍因為太平軍突然轉向而全無準備,防衛虛設,便於6月12日占領道州。

太平軍在道州停了一個半月,或在城裏,或是宣教,或是四處劫掠,或在道州一帶搗毀廟宇。太平軍的首領不僅要重整士氣,更要招募兵員以彌補蓑衣渡之戰的重大損失。最有可能投效太平軍的人也是最有問題的人:他們出身不同的社會團體,因種族、經濟、政治或宗教原因轉而反抗朝廷,尋求現成的改善生活之道。太平天國的領袖直接爭取這些人加入太平軍,這裏頭是有風險的,因為這些人會不會成為真正的拜上帝會教徒,會不會關心太平天國還不得而知。

太平軍在湘南以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的名義頒布若幹檄文,這二人在永安時就開始草擬其內容。他們貶抑滿族統治者及其奴才,使用的措詞既猛烈又具個人攻擊色彩。他們稱今上鹹豐皇帝是“滿洲妖”、“狗韃子”、“滿洲胡人”和“漢人死敵”。他們還提醒天地會會眾,為鹹豐賣命不僅是聽命於“老蛇魔”,而且還有損天父榮光,有違自己許下“同心同力以滅清”的血誓。有些秘密結社仍堅持恢複明朝,蕭朝貴和楊秀清避而不談,力勸他們支持“真聖主”洪秀全建立大業。

太平軍首領最早在廣西桂平一帶招募會眾時就提及“聖庫”以及向聖庫捐款的必要。桂平一帶的秘密結社也以歌謠和打油詩的方式,傳唱自己的號召:

富貴之人欠我錢,不富不窮任休閑。

貧窮之人跟我去,強似租牛耕貧田。

太平軍在紫荊山也有這麼一首相同題材的歌謠:

百萬身家欠我錢,不窮不富任耕田。

無食無穿跟我去,窮餓老天保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