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自己當“家長”(1 / 2)

有一次,我帶甜甜去吃飯,聽到一位媽媽和她女兒的談話,在這個過程中,那位媽媽幾次稱呼她的女兒為“小屁孩”。其實在我看來,那個小女孩很懂事,也很有禮貌,和所謂的流鼻涕、無理取鬧的“小屁孩”有著天壤之別。

女孩問媽媽:“你天天這樣叫我,那我能不能也這麼叫你啊?”“那怎麼成,閨女,你要知道,媽媽這麼叫女兒是天經地義的,但是女兒不能這麼叫媽媽!”那位媽媽刻意強調了自己的家長身份,語氣很有一股“官”味。

我在一旁聽得暗暗搖頭,這樣的媽媽怎麼能真正走進女兒的內心呢?我在谘詢過程中曾經遇到過很多這樣的家長,他們對孩子講話的時候口氣非常嚴厲,當孩子說話的時候,一有認為不對的地方就打斷,嚴肅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不管場合,也不論周圍有什麼人。

有一次,我詢問一位前來谘詢的母親:“你覺得總是站在家長身份牌後麵和女兒說話對嗎?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她聽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那位母親聽了之後卻很自然地說道:“這有什麼,我是家長,說話嚴肅點不是很正常嗎?”我隻好詢問坐在一旁的小女孩:“你覺得媽媽這樣和你說話好嗎?”小女孩非常機靈,回答得很委婉:“我們老師說家長這麼說話不好,應該放下家長的架子,和我們做朋友!”

之所以提到上麵這個小故事,無非就是要提醒廣大父母改變教育女孩的觀念和方式,給女孩營造一種寬鬆的精神環境。在長期的谘詢工作中,我觀察過很多家庭和女孩,而且還收集了數百個名校女學生的資料進行研究對比,試圖從中探究優秀女孩和一般女孩在家庭教育上的差別。最後發現,最主要的一個區別就在於家庭精神環境上的不同。學習好的女孩一般家庭精神環境也很寬鬆,父母會將她當朋友看待,彼此間交流很多,父母能及時了解女孩的需求,能共同探討、相互啟發,這樣的父母通常能夠以朋友的身份給女孩適當的建議。

在甜甜的成長過程中,我從來沒有罵過她,也不會輕易地揚起手掌。我和她就像一對最要好的朋友一樣,彼此相互尊重,遇事能夠無拘無束地暢談、溝通,甚至爭論不休,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我們的心情都會變得很舒暢。而且遇到事情,特別是麵臨選擇的時候,我都會讓甜甜自己拿主意,比如,暑假上不上興趣班,什麼時候寫作業,什麼時候出去玩……

我的這些做法,也許在大多數家長的眼中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在這些家長眼中,他們是家長,不需要尊重女孩的意見和想法,他們總是想“管束”,認為必須樹立起家長的權威才好,這樣家中的女孩才會“怕”自己,教育起來才方便。在這些家長眼中,父母和女孩之間是指揮和被指揮、管教和被管教的關係,他們對女孩說話的語氣永遠是命令和質問式的,女孩的一切大事都需要父母做主。這類家長和家中女孩間的關係注定是“對手”,不管他們多麼想教育好女孩,最終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我們要善於擺脫家長的身份,回歸自然,不做女孩的“領導”,而做她的父母和朋友。在承擔養育責任的同時,引導她、幫助她、溫暖她,這樣女孩才會感受到精神上的鼓勵,繼而走向成功。

有一次,我帶甜甜去吃飯,聽到一位媽媽和她女兒的談話,在這個過程中,那位媽媽幾次稱呼她的女兒為“小屁孩”。其實在我看來,那個小女孩很懂事,也很有禮貌,和所謂的流鼻涕、無理取鬧的“小屁孩”有著天壤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