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婦言呢?婦言就是說話。今天大家不也常說,說話得有“眼力見兒”嗎?作為家庭主婦,要有很多待人接物的事,特別是在一些祭祀的場合,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是有一定的規矩 的。
婦容就是容貌,更主要的是麵部表情。說到這一點,很有意思,一個人的容貌,長成什麼樣子,誰也沒法決定。同樣是臉上的事,長相屬於生命現象,長得什麼樣,任何人是自己不能做主的。至於表情,則屬於文化方麵的事情,是文化教養的結果,也是教養的表現。說起來,古代的中國人,綜合先秦文獻的相關說法,要求表情基本上以端莊為主。孔子的高徒曾參臨死時要對人說點什麼,就先說了這樣兩個有名的句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他先搞了這樣一個大前提,到底要說什麼?他說,平時與人接觸,要注意臉上的表情;臉上的表情很莊重,別人就不敢在你麵前不嚴肅、不鄭重,甚至輕視你,等等。實際儒家強調的莊重表情,今天中國還在不自覺地延續著。看電視,打開一看,韓國人、日本人。長得跟我們一樣,可是他們的表情,韓國人有韓國人的表情,日本人呢有日本人的表情,跟我們很不一樣。這就是文化差異造成的。
再說婦功。中國古代男耕女織,其中的“女織”絕對不單是織,還包括好多方麵。不過針線活是女子的看家本事。今天城裏女性大體不用做針線活了,但在沒有多久的過去,那時候的家庭主婦是要做一家子四季穿著的。有的衣服製作,需要技術,有的則手續麻煩,就像做一雙鞋子,就很麻煩,先得製作鞋幫的料,用北方話說是先要“打夾紙”,找一個桌子做平麵,先用糨糊把布條粘在桌麵,然後在粘一層報紙,然後再糊一層布條,曬幹了,就是一大張硬硬的“夾紙”。然後按樣子剪裁,做鞋幫;然後是納鞋底子,一層一層地納,最後外麵包一層新的布——大多是條絨布,一雙新鞋子就成了。那時每家主婦都有一個小包袱,裏麵鞋樣子、布頭啊、針線啊、頂針啊,應有盡有。現在,北方農村很少見到這種包袱了。
女主人的針線活說起來還是件很嚴肅的事。按照周代的觀念,每家年終都要祭祀祖先,男主人自然是主祭者,按照古代祭祖禮儀,祭祀祖先不是在那裏呼籲:祖宗啊,給我這個吧,給我那個吧!像今天我們到了觀音廟裏似的,弄了一瓶香油放在那,什麼都要。古人祭祖,要想獲得祖先的護佑,不能喊叫,當你把獻祭的糧食貢獻給祖宗時,祖宗會看,你拿出的糧食是你親自下地勞動種來的嗎?是,表示你遵循周家的祖德,認真耕種。還有,你就是周王,你身上穿的衣服,是王後親自養蠶繅絲織布裁剪做出來的嗎?是,祖先就認為你家庭主婦不錯,有婦功、婦德。這樣才給你護佑。祖先是要看的。所以,看周代周王祭祀的文獻,強調遵循男耕女織的生活規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男耕女織的家庭生活規模,延續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我母親那一輩,如果回娘家待一陣子,就得背著大量手工針線活回娘家,做不完,回來就不好交代。主婦的操持,還不僅這些。北魏的崔浩寫了一個很短的文章,看了很讓我感動。文章寫母親的醃菜,有自己的獨特方子。崔浩做了很大的官了,還常想起母親醃菜的味道。男耕女織的社會,女性的社會作用是很重要的,真是半邊天。
什麼叫婦言呢?婦言就是說話。今天大家不也常說,說話得有“眼力見兒”嗎?作為家庭主婦,要有很多待人接物的事,特別是在一些祭祀的場合,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都是有一定的規矩 的。
婦容就是容貌,更主要的是麵部表情。說到這一點,很有意思,一個人的容貌,長成什麼樣子,誰也沒法決定。同樣是臉上的事,長相屬於生命現象,長得什麼樣,任何人是自己不能做主的。至於表情,則屬於文化方麵的事情,是文化教養的結果,也是教養的表現。說起來,古代的中國人,綜合先秦文獻的相關說法,要求表情基本上以端莊為主。孔子的高徒曾參臨死時要對人說點什麼,就先說了這樣兩個有名的句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是他先搞了這樣一個大前提,到底要說什麼?他說,平時與人接觸,要注意臉上的表情;臉上的表情很莊重,別人就不敢在你麵前不嚴肅、不鄭重,甚至輕視你,等等。實際儒家強調的莊重表情,今天中國還在不自覺地延續著。看電視,打開一看,韓國人、日本人。長得跟我們一樣,可是他們的表情,韓國人有韓國人的表情,日本人呢有日本人的表情,跟我們很不一樣。這就是文化差異造成的。
再說婦功。中國古代男耕女織,其中的“女織”絕對不單是織,還包括好多方麵。不過針線活是女子的看家本事。今天城裏女性大體不用做針線活了,但在沒有多久的過去,那時候的家庭主婦是要做一家子四季穿著的。有的衣服製作,需要技術,有的則手續麻煩,就像做一雙鞋子,就很麻煩,先得製作鞋幫的料,用北方話說是先要“打夾紙”,找一個桌子做平麵,先用糨糊把布條粘在桌麵,然後在粘一層報紙,然後再糊一層布條,曬幹了,就是一大張硬硬的“夾紙”。然後按樣子剪裁,做鞋幫;然後是納鞋底子,一層一層地納,最後外麵包一層新的布——大多是條絨布,一雙新鞋子就成了。那時每家主婦都有一個小包袱,裏麵鞋樣子、布頭啊、針線啊、頂針啊,應有盡有。現在,北方農村很少見到這種包袱了。
女主人的針線活說起來還是件很嚴肅的事。按照周代的觀念,每家年終都要祭祀祖先,男主人自然是主祭者,按照古代祭祖禮儀,祭祀祖先不是在那裏呼籲:祖宗啊,給我這個吧,給我那個吧!像今天我們到了觀音廟裏似的,弄了一瓶香油放在那,什麼都要。古人祭祖,要想獲得祖先的護佑,不能喊叫,當你把獻祭的糧食貢獻給祖宗時,祖宗會看,你拿出的糧食是你親自下地勞動種來的嗎?是,表示你遵循周家的祖德,認真耕種。還有,你就是周王,你身上穿的衣服,是王後親自養蠶繅絲織布裁剪做出來的嗎?是,祖先就認為你家庭主婦不錯,有婦功、婦德。這樣才給你護佑。祖先是要看的。所以,看周代周王祭祀的文獻,強調遵循男耕女織的生活規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男耕女織的家庭生活規模,延續了數千年之久,一直到我母親那一輩,如果回娘家待一陣子,就得背著大量手工針線活回娘家,做不完,回來就不好交代。主婦的操持,還不僅這些。北魏的崔浩寫了一個很短的文章,看了很讓我感動。文章寫母親的醃菜,有自己的獨特方子。崔浩做了很大的官了,還常想起母親醃菜的味道。男耕女織的社會,女性的社會作用是很重要的,真是半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