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是需要教養的,平時就得學。又據文獻記載,在周代,女子出嫁前之前三個月,要對將出嫁的女人進行專門的婚前教育。地點就在祖廟,請一些有過結婚經驗的女性,可能是離異的,或者是丈夫去世的,由她們專門對未婚女孩子進行婚前教育。從姑娘到新婦的過渡,有好多新事要麵對和處理,是需要事先調教的。《詩經》風詩中,就有關於這方麵的篇章。打開《詩經》第二篇就是《葛覃》。我們來看看這首詩:
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萋萋。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為綌,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葛”是一種植物,根塊富含澱粉、即葛粉,可以食用,有擴張血管的藥用價值。另一個重要的用處,在古代就是用葛來抽麻紡布。這首詩就是以采葛、製衣乃至浣洗衣服,來比喻女子順利度過新婚這一重要階段。不過,詩篇可沒有單刀直入,而是先從葛的生長說起:“葛之覃兮。”其中的“覃”(tán),就是一節節地累積生長,長著長著,彎彎曲曲已經蔓延——句中“施”(yì)字,就是蔓延的意思——到院外的山穀,也就是說,從庭院或園子爬到外邊去了。這就有象征意味了:女兒大了,就像葛的藤蔓,一天天往外長,最後離開家遠嫁出去了。女兒大了不中留啊,女兒是人家的人。老觀念就是這樣看待的。緊接而來的是“黃鳥於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幾句。“黃鳥”是什麼鳥呢?
《詩經》裏名為黃鳥的鳥出現了幾次,不過不一定都是一種鳥。按照古代注解,本詩的鳥就是黃鸝,又叫黃栗留,就是杜甫詩“兩個黃鸝鳴翠柳”的黃鸝。這種鳥一般到北方的時間是收割小麥之前,也就是端午前後,那時正是暮春初夏時節。黃鸝的顏色非常漂亮,身體黃色為主,夾雜有黑、白,嘴有的還很紅,叫聲很流利,一串一串的,民間形容它的叫聲是:“黃栗留,看我麥黃葚熟不?”詩篇行形容黃鳥的叫聲是“喈喈”,照說“喈喈”就是喳喳。不過在這裏似乎是突出黃鸝叫聲在聽者感覺上的片段性;也就是說,盡管黃鸝叫聲成串,可是詩中女主人聽它的叫,卻不專心,要出嫁的人兒,心事多,所以聽到鳥叫,也不專心,有一聲、沒一聲的。詩篇寫葛的蔓延,形容它的茂密,已經構造出一幅暮春圖景的大部分了;現在加上“喈喈”的叫聲,綠色的春光中加了聲響,更把一片春光點染得春意盎然,引人惆悵。
《詩經》的比興手法,往往是憑一兩個寫景物的句子,引發下文。這樣句子的使用,一般是很吝嗇的。可是,《葛覃》的景物描寫,卻是用了一整章的篇幅,營造了一個很有氣氛的春日光景,是很有“境界”意味的。人們讀詩,一進入第一章,不但感受了春日的光景,還很真切地感受到流蕩在詩句中的一股子莫名惆悵。女兒大了,該嫁人了。想想未來生活怎麼樣,她的心跳就加快,就血管發脹,情緒就在內心高速旋轉,這樣的情緒,表現在字裏行間,就是那股特有的惆悵。這都是第一章經由景物描述傳達的。含蓄而豐盈。
第二章:“葛之覃兮,施於中穀,維葉莫莫。”“莫莫”也是茂盛的意思。前一章說到葛,說到灌木上的黃鳥及其鳴叫,是營造情境,暗傳惆悵。到了中間這一段,在表過葛的葉子之後,馬上就是“是刈是濩”。用葛製麻布,首先要取其皮,步驟是先把有刀傷的部分削去,之後用清水浸泡,吸水充分後再放入冷水鍋裏煮,一直到水沸騰為止,這樣煮過後,取皮就很容易了。“刈”、“濩”(huò)的句子,就是寫這一過程。接下來就是製衣的事:“為為綌,服之無斁。”句中的“{}”(chī)、“綌”(xī),一個是細麻布,一個是粗麻布,是說,葛經過割取、浸泡、蒸煮後,就可以製作成麻;然後,就可以織出細布和粗布;然後,裁剪成衣服,就“服之無斁”了。這一段,最後落在了“服之”這一句上。誰“服之”?在詩篇,就是指將要做新人的女兒。“無斁”(yì)就是不厭倦的意思。衣服是她自己親自割取葛,再抽麻,再裁剪成衣,經過了勞作,穿在身上也就永遠珍惜,因為是自己的勞動啊。春秋時期的一位貴婦人,名叫敬薑的說:“勞作則善心生。”就是這個意思。
讀詩至此可以發現,原來詩是由虛靈而漸入實在的。開始寫葛藤蔓延、枝葉繁茂,還是虛靈的筆法,好像是在那裏用筆奢侈地寫景,到下麵寫采葛織麻、製成衣服,逐漸在意思上就變得實在,由“葛”引出的是實用的布料和衣服。還要注意的是,詩篇這樣寫,含著兩條線索:一條是葛的變化,這是明的;另一條則是暗的,那就是女孩子的婚前教育。采葛製衣的過程,象征的是女子婚前教育的深入過程。後一條線,是要聯係下麵的段落,才會看得清楚的。
下麵接著“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這一段,跳躍性是蠻大的。剛才還寫在家做衣服的事,這一章馬上就寫到“歸寧”,這樣的跳躍還不大嗎?這裏要注意的是“言告師氏”的“師氏”,就是新娘子的老師,又叫作保姆。周代貴族家庭,有條件的家庭,女孩子出嫁時要陪送一位保姆,身份較高,年紀比較長、人品又好,有過婚姻經驗的,由她陪伴著女兒到新的家裏去。詩篇以女子的口吻說“言告師氏”,正因為“師氏”的出現,交代除了詩篇的作意,前麵寫葛,寫織麻作衣,虛表了半天,原來是寫姑娘變新娘這一重要過渡中的婚前教育的。
周朝的婚前教育很嚴格,也很有效果。魯國有個姑奶奶叫作共姬,嫁到宋國做夫人。突然有一天房子著火了,大家都往外跑,可就是共姬不跑。為什麼?她的理由是女子離了保姆的護持、陪伴,不能一個人自己出庭院。結果就被燒死了。這樣的守禮法守得實在殘酷,也可以看出禮教教化在當時的人,還是很當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