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真理多走一步,就是謬誤。節儉過分,就是吝嗇。《唐風·蟋蟀》提倡適度消費的生活觀念。為了保證這樣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唐風》中還有另一首詩篇專門針砭吝嗇鬼,應該也是過年時的歌唱。就是說,兩首詩篇相互應和。這《蟋蟀》之外的另一首,就是《山有樞》。詩曰:
山有樞,隰有榆。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他人是愉。
山有栲,隰有杻。子有廷內,弗灑弗掃。子有鍾鼓,弗鼓弗考。宛其死矣,他人是保。
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
“山有樞,隰有榆”是典型的比興手法。“樞”,就是刺榆,是落葉小喬木。下一句“隰有榆”也是榆樹,又稱白枌,就是常見的高大的榆樹。榆樹也分多種。“隰有榆”的“榆”,就是常見的榆樹,即春天長榆錢的那種樹。古代關隘要地多種榆樹,為的阻止草原人群的騎兵橫衝直撞,所以古代關口有些就帶“榆”字,如榆關等。“山有樞”即山上有榆樹。詩篇以兩種榆樹起興,似乎不是信手拈來起個頭而已。這要從榆樹的特點說起。在生計艱辛的時候,榆樹是可以幫助度過青黃不接的。首先是春天的榆錢很好吃;擼下來,生著吃可以,和點麵,在熱鍋上攤成厚厚的那種餅,也很好吃。另外,榆樹還有一種用處,外層老皮剝去後,緊附在木質上還有一層嫩皮,用刀刮下來曬幹,碾壓後可以得到榆皮粉麵。有什麼用呢?現在很少用,可是過去吃粗糧,麵不好和,加點榆皮麵就容易了。榆皮麵是一種無害的添加劑。另外,榆樹還有很重要的用處,就是可以做房梁,所以自古房前屋後多種,陶淵明《歸園田居》中就寫到了。
第一章以榆樹起興,說高處有刺榆,平地有大榆;你有“衣裳”,古代上衣下裳;“弗曳弗婁”,就是不穿的意思,“曳”、“婁”是拖曳,古代有點身份錢財的,衣服長袍大袖,所以用這一兩個字。“子有車馬”,你家裏有車有馬,你不去駕駛,也不乘坐,意味省著,怕穿壞了,怕使壞了,你就省著吧,等有一天你突然死了——“宛其死矣”的“宛”就是“突然”的意思。這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東西,就得留下,便宜別人,別人樂嗬了。這就是第一章,也是全篇的意思,一點生活的道理,並不深奧,可是有多少人死活就是悟不透這點道理呢?
下一章說“山有栲,隰有杻”,“栲”又叫山樗;“杻”,又叫康椴,又叫遼椴,又叫萬歲樹,木材可以做雕刻用,還可以做弓箭的幹,頗有經濟價值。“廷內”就是家室,“弗灑弗掃”用“灑掃”表示居住,也就是可以住好的房屋卻舍不得的意思。“子有鍾鼓”,有鼓鍾的家,應該很殷實甚至是有點權勢的;“弗鼓弗考”的“考”就是“扣”,敲擊;“他人是保”的“保”。這一章的意思,與一章一樣,都是正話反說,用“死”來警醒吝嗇者。最後一章“山有漆,隰有栗”,“漆”就是漆樹,中國人早就知道有一種樹,能分泌出一種黏液,可以用來做漆器。考古發現夏代就有漆器,有一隻碗就是用漆做的,好漂亮!今天也仍然有漆製的工藝品。“栗”就是栗樹,糖炒栗子,大家都熟悉。栗子也有幾種,有板栗,就是我們今天糖炒的;還有一種叫毛栗,外邊長毛。有人該理發不理,別人會說,你頭不剃,跟呲毛栗子似的!還有一種栗子叫錐栗,尖尖的。總之,栗子可以當食品,富含澱粉,口味也不壞。這最後一章在比興手法上與前兩章相同,但在語調上有所變換。“子有酒食,何不日鼓瑟?且以喜樂,且以永日”是正麵鼓勵,然後接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的反麵提 醒。
這首詩與上一首《蟋蟀》,前人說,前一篇是“正言及時行樂”,這一篇是“反言及時行樂”。可我總覺得用“及時行樂”來說這兩詩的主題,多少有點別扭,不如用歸於“中道”來理解妥貼。你看前一篇,剛說要享樂,馬上就跟著“好樂無荒”。這一章呢,則是全是對守財奴的針砭,目的還是要讓這樣的人懂得享樂。對這樣的人,是不能指望他們奢侈的,所以,詩篇也就沒有節儉的提示,隻有刺激其享樂的一麵。這就有一個問題,說是歸於中道,可是奢靡浮華也是一種偏差啊,但詩篇並沒有這方麵的針砭之作。看來農耕社會,節儉得過分的有的是,奢靡的畢竟是少數,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這也應該是農耕社會的一個特點。這在後來也還是如此,在前不久的鄉村,苦哈哈過一輩子的人,頗不在少數,一點好糧食,省著省著,省到發黴,也不少見。對這樣的人,鄉親也勸:省著省著,窟窿裏等著!話的道理與《山有樞》一樣,隻是語言質木無文而已。
說到底,還是農耕生活艱苦,儉省是過日子的最大經濟學道理。如此,節省也就很容易過分,成了吝嗇鬼、看財奴。古老的時代就有了這樣的現象,也就有了《山有樞》這樣的詩篇。這也是超乎“溫柔敦厚”的“詩教”,告訴世人:財是為人服務的,不要做了財的奴才。《蟋蟀》首肯“好樂無荒”,看來“無荒”容易,至於“好樂”,還真得提倡一下呢!《春秋左傳》記載吳國公子季劄到魯國訪問,魯國招待他為他歌《詩》,給他歌唱過《唐風》諸篇後,季劄說:“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不然,何憂之遠也?非令德之後,誰能若是!”是說唐風篇章有唐堯與舜的遺風,其中於重要表現就是“憂之遠”。這倒很使我們相信,季劄的感慨主要是聽了《蟋蟀》和《山有樞》這樣的作品而發的。
總結一下,《唐風》的《蟋蟀》和《山有樞》,詩兩首過年時的歌唱,其所表達的生活理想,應該相當遙遠古老,是隨農耕文明的創立,就可以產生的。提倡享樂,又告誡好樂無荒;同時還針對鄉村社會中守財奴現象進行針砭,這都是為了提倡一種生活的中道,要做生活的主人,不要成為財富的奴隸。兩首詩篇格調悠遠,表現了古人對生活的理解。是古代教化民眾的藝術。
講到這裏,我想大家對《詩經》富藏許多生活智慧和情趣這一點,該有較深切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