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為元朝效力(1 / 2)

雖然形勢不容樂觀,但在其位謀其政,劉基還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穩定處州局勢的工作上了。

處州路總管府,轄麗水、龍泉、鬆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七縣,差不多都爆發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如青田潘惟賢、華仲賢穿山過水,攻占龍泉,雖然因為孤軍不能長守被迫撤退,但實力仍然不小,不容小覷;而麗水的浮雲、泉溪等百姓也紛紛響應,各縣的“山寇”大有互相聲援的架勢,這一度讓元政府非常頭疼。

擔子重,任務急,想穩定處州的局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劉基這次被賦予的權力很大,可以自募義兵,捕殺拒招不從的起義軍。劉基能招募義兵,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是本土的地方精英,有良好的地方勢力基礎,所以,劉基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自己控製的武裝。

雖然用槍杆子說話最見成效,也能平“亂”立功,但劉基心裏明白,這些山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是不會鋌而走險的。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派兵進行剿殺,也太殘忍了。雖然自己手握大權,但也不能濫殺無辜。

為了給對方留一些時間,劉基決定先禮後兵,能不動武就不動武。

所以,劉基到處州後所做的第一件事,便奉行省旨意撰寫《諭甌括父老文》。宣揚皇恩浩蕩,意圖撲滅農民起義,維護元王朝的統治。

這篇文告措辭既堂堂正正,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做到了威而不顯暴,仁而不顯柔,在最大程度上達到了分化、瓦解農民起義隊伍的作用,俗稱洗腦。

文告開篇落筆即宣稱元王朝開國80多年來執政為民的“功德”,之所以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咎在有司,非主上意也”,也就是說皇帝還是好的,是下麵的官吏在執行朝廷政策的時候出了問題。接著,明確提到了自己是“父老鄉裏姻戚,與父老故無惡,為能奉揚朝廷仁恩”,也就是說,鄉裏鄉親的,沒有過不去的坎,自己是不會和父老鄉親作對的。鋪墊的差不多了,接下來,語氣便變得威嚴起來,說小民作亂,已經殃及百姓,驚動了皇上,授丞相以生殺之權,見機行事。結尾語氣又趨平緩,說丞相體恤小民,認為“不教而誅,有辜帝仁”,希望父老鄉親不要執迷不悟,否則後悔也來不及了。

劉基為朝廷代言,撰寫了水平如此之高的文告,又是講道理,又是擺事實,本希望能見成效,但老百姓聽這樣的官話太多了,相信這種鬼話的沒幾個人,所以,當時處州複雜的局勢斷然不是一篇官方文告就能解決的。

石抹宜孫深知平亂不是兒戲,如果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東西,平亂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任務,所以,他非常注意聚集處州七縣的人才,隻要是有一技之長,願意為朝廷效力的,他都收在了自己帳下。

當劉基在三月到達處州時,章溢、胡深、葉琛等精英都已投在了石抹宜孫的麾下,共同的目的都是早日穩定處州的局勢。

雖然形勢不容樂觀,但在其位謀其政,劉基還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穩定處州局勢的工作上了。

處州路總管府,轄麗水、龍泉、鬆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七縣,差不多都爆發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如青田潘惟賢、華仲賢穿山過水,攻占龍泉,雖然因為孤軍不能長守被迫撤退,但實力仍然不小,不容小覷;而麗水的浮雲、泉溪等百姓也紛紛響應,各縣的“山寇”大有互相聲援的架勢,這一度讓元政府非常頭疼。

擔子重,任務急,想穩定處州的局勢,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劉基這次被賦予的權力很大,可以自募義兵,捕殺拒招不從的起義軍。劉基能招募義兵,最大的優勢在於他是本土的地方精英,有良好的地方勢力基礎,所以,劉基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自己控製的武裝。

雖然用槍杆子說話最見成效,也能平“亂”立功,但劉基心裏明白,這些山民如果不是走投無路是不會鋌而走險的。如果不問青紅皂白,就派兵進行剿殺,也太殘忍了。雖然自己手握大權,但也不能濫殺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