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1.答李翊書(2 / 2)

《答李翊書》是韓愈在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給李翊的複信,也是一篇著名的書信體論說文。清代於紓曾經評價說:“韓昌黎論文並不多見,生平盡力所在,盡在李翊一書。”文章圍繞“無望其速成,無誘於勢利”,敘述了自己治學為文的經曆,提出了“氣盛言宜”“務去陳言”的文學主張,表現了作者抨擊世俗的勇氣和頑強進取的精神。

韓愈在文章一開頭就說:“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有日矣,況其外文乎?”由此可見,他認為德是文章的內核,文是德之載體,或者說是外在的表現形式。隻有有了較高的道德修養,有了兼濟天下的使命感,有了憫難憐弱的同情心,才會有正道直言的方正人格,遇不平則鳴,有憤激則書,敢於為民請命,敢於為一切正義和真理搖旗呐喊、奔走呼號。

韓愈在追述自己的求學經曆時,重點強調了自己在研讀古籍時“惟陳言之務去”,致力於“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的精細工夫。更為可貴的是,他指出自己在學問已達到很高境界(“浩乎其沛然”)後,仍不廢懷疑精神,“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最終學到純正的道學。

這種思想也和他一貫倡導的“文以載道”說是相一致的。韓愈雖然主張學古,雖然主張“文以載道”,但他並沒有抹殺“文”的根本屬性——“個性”。“學古”,正是為了反對六朝以來的千篇一律的駢儷文風;“載道”,正是為了傳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誌。

韓愈在這封信中,高揚儒家崇古思想的旗幟,要求青年儒生能夠把學習的目標確定為“蘄至於古之立言者”,刻苦鑽研,不求速成,“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治學與修身從孔孟以來就是二而一的問題,治學就是自覺修身,修身就是涵養學問,孟子說“善養吾浩然之氣”就是這個意思。韓愈也說,學問之道“不可以不養”,要活到老學到老,也養到老。“行之乎仁義之途,遊之於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經過這樣一番涵養工夫,就可以成就一位有道君子。

此外,本文筆觸細膩,轉折過渡自然流暢。文中用“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等句子來形容專心讀書,用具體事物來比擬抽象的事物,竟然繪聲繪色,令人宛若在目,顯得格外清新別致,生動貼切。

後人評論

林雲銘《韓起文》卷四:“其行文曲折無數,轉換不窮,盡文章之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