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當再次催眠受術者時,顯在精神又隱去,潛在精神再度活動,於是潛在精神活動就能對前一次催眠中所發生的事情進行鏈接,並能詳細地講述出來。
3.2.3 暗示感應說
法國南錫學派的班含教授認為,暗示作用是一種念動活動,即由人的知覺的衝動直接轉變為運動而發的動作,這是一種自主神經的反射動作。例如我們看到別人做運動動作時,自己也不知不覺地使勁或動手動腳,或擺姿勢;現代人在計算機上玩遊戲時,手在操作設備按鈕,腳也隨之而動,身體也不由自主地前傾後仰、左搖右晃。班含將這種由觀念直接變為動作的現象,稱之為“念動活動”。班含認為暗示就是把旁人所暗示的觀念接收過來,並把它付諸動作。
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乃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的條件反射,而條件反射過程就是暗示的基礎,暗示所產生的影響非常廣泛。通過暗示可以對大腦皮層引起程度極其不同的作用——由局限性興奮到個別反射的形成,到大腦皮層的廣泛區域進入抑製的深度睡眠。
人是最容易被暗示的動物,特別是兒童和女性。暗示性與活動性、模仿性、好奇心等是兒童行為的幾個基本影響因素之一。還有人認為“暗示”與“說服”不同,暗示作用於人的情緒和意誌方麵時人會不知不覺地接受,而說服或解釋則作用於理智方麵需要用心去理解,但他們又是有著彼此內在聯係的。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作用隨處可見,它比我們想象的要普遍的多,比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風聲鶴唳”、“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等成語所描述的都是一種心理暗示作用的結果。又如在多人聚集的場合中,一人打哈欠,就會有許多人跟著打哈欠,一人咳嗽,一人鼓掌,周圍的許多人都會有相同的行為發生,其實這都是暗示所產生的群體心理效應。再如當有事須第二天早起床時,則往往不需等到鬧鍾響鈴,到時候自己就會醒來,其原因就是因為前天晚上睡覺之前對自己做了強烈的“要早起床”的暗示的結果。而當坐在家裏等人而來人又遲遲不到時,你就會焦急不安,並會時不時地凝神靜氣去傾聽門外的動靜,這時你突然聽到腳步聲或敲門聲,但開門後卻不見人來,人們對此常說:“我覺得有人來”。其實這是你由於渴望和期待的暗示而出現的想象性幻覺。所有這些都說明暗示作用對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影響是十分明顯和普遍的。
由於暗示的作用能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及生理機能,因此,消極的暗示作用能導致人產生生理或心理疾病。例如:所謂的醫源性疾病就常常是由於醫護人員的出言不慎給病人以消極的暗示,使病人對自己的疾病產生心理壓力造成的。相反,積極的暗示能增進和改善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機體的生理機能,成為治療疾病的一種有效的方法。特別是催眠中的暗示作用,使受術者在潛意識活動中毫不猶豫地接受催眠師的指令——暗示,因而使暗示作用的效果大為加強,所以催眠中的心理治療作用最容易奏效。
隻有當再次催眠受術者時,顯在精神又隱去,潛在精神再度活動,於是潛在精神活動就能對前一次催眠中所發生的事情進行鏈接,並能詳細地講述出來。
3.2.3 暗示感應說
法國南錫學派的班含教授認為,暗示作用是一種念動活動,即由人的知覺的衝動直接轉變為運動而發的動作,這是一種自主神經的反射動作。例如我們看到別人做運動動作時,自己也不知不覺地使勁或動手動腳,或擺姿勢;現代人在計算機上玩遊戲時,手在操作設備按鈕,腳也隨之而動,身體也不由自主地前傾後仰、左搖右晃。班含將這種由觀念直接變為動作的現象,稱之為“念動活動”。班含認為暗示就是把旁人所暗示的觀念接收過來,並把它付諸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