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指出的是,預期與欲求是有所區別的,欲求是想通過催眠術而治療疾病。預期是確信催眠術必然能治愈疾病。預期是催眠成功的原因,而欲求則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因此,實行催眠治療之前,催眠師可告訴受術者說:“我有催眠你的技術,並有把握治愈你的疾病。”這樣可以使受術者預期到他的疾病通過催眠可以得到痊愈,並由此而獲得了預期感通的效果。這就是預期作用的核心意義。
3.2.5 腦部少血說
腦部少血說是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提出來的。他認為催眠狀態從生理上看是受術者的腦部血液有所減少的結果,但這種少血並不是通常所說的腦貧血,受術者的腦部少血現象,不過是比未催眠時其腦部血液少一些罷了。
有研究顯示,受術者在進入催眠狀態時在生理上有以下變化:
(1)腦部的血液量比較覺醒時少。
(2)呼吸比較覺醒時靜而長。
(3)脈搏比較覺醒時低而緩。
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現象呢?這是因為凡進行一定的精神活動,腦部都需要血液的迅速流動以及所含氧氣的消耗。而催眠狀態是無思無念的狀態,大腦皮層呈現抑製狀態,相應精神活動基本停止,意識處於平靜狀態,所以腦部的血量需求就會減弱而比覺醒時少。當進入催眠狀態,呼吸靜而長,脈搏低而緩,不外乎是此時精神活動減少心情平靜的表現罷了。但是這種現象可以因催眠師的語言暗示而有所調整和調動,因此在有的時候,催眠中的受術者的腦血液量並不一定比覺醒時減少。
陳辛等人認為,綜上所述,在心理上我們可以采納潛在精神、聯想作用、暗示感應、預期作用四種學說,在生理上,我們可以采納腦部少血說,這樣我們就比較容易理解和說明人為什麼能接受催眠的原理了。
當催眠師對於受術者凝集精神而暗示以催眠,並由頭部輕輕向下撫摩受術者時,受術者就進入催眠狀態,並在持續的暗示作用下,進而深入催眠並隨著催眠師的暗示而進行精神上的或行為上的種種活動,這是心理上的暗示感應說的作用。
受術者能進入催眠狀態,又是受術者接受催眠術時預期作用的結果。
由頭部向下撫摩,發生了一種快感,製止其思考而進入無思無念的境界,這是顯在精神的聯想作用停頓的緣故。
而且由頭部向下的撫摩,頭部的血液漸漸減少,由腦部少血而進入催眠狀態,則是合乎於生理的條件。
受術者在催眠中感應暗示,做出種種動作,這是潛在精神活動的結果;而一經喚醒卻一無所知,這是潛在精神活動停止,顯在精神恢複活動的結果。
在催眠過程中,催眠師對受術者說“你體驗到無比的快樂”,受術者立即感應到暗示,沉浸在一種歡樂的環境當中,催眠狀態中發生這種現象,完全是暗示感應的結果。受術者得到“你體驗到無比的快樂”的暗示,而覺得有歡樂的情景,這就是聯想作用與預期作用的結果。受術者所體驗到的快樂,有些是在以前的生活經曆中有過或感知過的。催眠以前可能未曾記起,而在催眠後,經過暗示感應,潛在精神進行活動,經曆又被記憶起了。受術者腦部血液含量又較覺醒狀態時少,也給暗示感應提供了合乎催眠的生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