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這是身居京城、與吳仁寶同鄉的中同語言大師葉聖陶老先生在報上見到江陰欣欣向榮變化時,感極喜極地給吳仁寶作的一首詩。老先生感慨萬千道:我乃蘇州人,想蘇州人當同此興奮。即非蘇州人,亦必歡呼稱頌也:一生耿直天真的葉聖陶先生哪知他所萬般欣賞的農民兄弟吳仁寶的英雄業績,卻在一些人眼裏並非如此,加之當時政治氣候的影響一我們曾都記得,隨若陳永貴為代表的一批農民典型和大寨旗幟的紛紛失色,或退出政治舞台,紅了幾十年的吳仁寶似乎也讓個別喜歡在某個政治氣候中撈稻草的人看到了機會,他們先是寫黑信說華西是假典型一華西假了吳仁寶還能真嗎?這種邏輯的推斷所造成的惡果極其可怕。而兄仁寶坦蕩無私的工作作風,又使一些講實際的幹部黨員也找到了出出惡氣的機會……

1980年5月中旬的一天,江陰縣直機關召開黨員大會選舉出席即將爿開的中共江陰縣第五屆代表大會的代表時,發生了一件曾在中共江陰縣委和江蘇省黨史上十分罕見和震驚的事:身為江陰縣委書記和中共江蘇省省委委員、業績卓然的全國老典塑吳仁寶,竟然落選了!縣委書記落選縣黨代會代表,更何況這個縣委書記此時還是黨的仝國十一大代表呢!

這是吳仁寶一牛從未有過的一次大起大落一是在他人黨整40年時、官職最大、為黨的事業幹得最火熱、功績最大的時候出現的政治命運,剛毅的吳仁寶此刻真是欲哭無淚……

無奈中的十級組織考慮到這種局麵,決定調吳仁寶任地區農工部負責人,但吳仁寶清求道我來自華西,還是回午西。我是黨員,一生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為百姓多千點實事,坐機關不太適合我。麵對一位不計名利的老共產黨員的誠懇請求,組織上最後答應了他。

吳仁寶從縣官的寶座上又回到華西村當起了農民。

南京雨花台前宣誓時那兩行淚水,是不是這位老共產黨人內心湧出的一絲委屈?還是其它什麼?吳仁寶從沒跟人說過此事,華西村人在這種不平中也獲得了一份欣慰,他們再一次看到老書記又意氣風發地十到了他們中間!

53歲的年齡從縣委書記崗位上正常卸任,以後的日子頤養天年也屬情理之中。然而非正常下台的吳仁寶卻選擇了一條完全不冋的路他重新回到了生他養他、並與村民並肩用汗水改變了舊貌的華西村。

現在吳仁寶的身份依然是農民。他的實職是村支部書記這一一職務在任旦委書記時一直保留著。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心自覺自願去接受這樣的命運選擇,即便是偉大的人物。但吳仁寶做到了,他以一個共產黨員期待為民造福的寬闊胸懷和崇高追求,完成了他從一個普通農民到時代偉人的人格升華和心路曆程的轉變。

之後的二十年裏,旲仁寶這位老先進、老勞模所做的每件事,所踩踏的每一個腳印,都體現了一位農民共產黨人的先進性。而他對中國農民的深厚感情、對中國農村和農業發展方向的真知灼見與成功探索,都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八年代造廠,是他這種不斷追求完美的一個歌要裏程碑。

億元村這是吳仁寶領著一~白多名華西村人在南京雨花台前發出的誓言。選擇雨花台,就意味著吳仁寶下了誓死不休的決心。

今天的華西村每年產值以100個億的速度在遞增。可在八一年代時,億元村對中國農民們來說,如夢黽的天堂一般。天津大邱莊的禹作敏之所以牛氣衝天,就因為那會兒他村裏的產值已達3002萬元,19SARS年,比在全國早出名的華西村高出一倍多的年產值。億元村的目標,對一個僅有千把人的華西村而言,近似一座高不可攀的泰山。

吳仁寶不愧是一頭永不知倦的拓荒牛,他的每一次發力都讓人驚駭:三年實現億元村,而托是三化閌的億元村,即綠化、美化、淨化和遠看華西像林園、近看華西像公園、細看華兩農民生活在幸福樂園一一這是吳仁寶當時給華西村描繪的藍圖,它浸滲著這位一輩子與農民滾打在一起的老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作風:不僅追求物質文明,更追求精神文明;既要好看,又要實惠:而這也正是農民們企盼而為之奮鬥的理想家園

搞建設,就得拿出笮命先烈那種舍生取義、視死如歸的精神。從今起,我們每個黨員幹部都要以身家性命來押保華丙三年內實現三化三園億元村的目標。拿筆來一南京雨花台宣誓回村後,吳仁寶第一個在幹部責任保證書上重重寫下自己的名字。這不是一次普通的簽名,村裏的黨員幹部們知道:責任保證書上寫得清淸楚楚,在億元村的奮鬥中如果目標沒有實現,他們的家產將全部歸公!

如此悲壯的農民革命啊!

從那年起,每年我們華西村黨員幹部都得在村民麵前簽字畫押一次。正是這種豁出去的拚命精神,使黨員幹部的責任心、事業心獲得了極大發揮與激勵,華西因此也有了一年更比一年好的直線上進的局而。吳仁寶說這話時,一腔慷慨和激情。

華西村的農村:業化道路便在這般悲壯的號角中吹響了戰鬥的進行曲。

田野上的工廠該是個什麼樣?顯然吳仁寶想的絕不是那些乒乓亂響的作坊式小廠這回他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廠夢!

從㈩閑到工廠,中網農民夢求了五千餘年的路程,現在吳仁寶欲一步跨越。

攀遠親、搞聯營、借他力、尋遠航……那歲月,吳仁寶既像樂隊的總指揮,又如親自上陣演奏的大提琴手,忽衍掀動百舸爭流的奔騰旋律,忽而譜奏綠色⑴野的春天童話,令人0不暇接,陶醉又沉迷一跳出襯門進城門,闖出國門富村門,借腦袋生財,租梯子上樓,綁大船遠航……這一招~一術,無不顯示著吳仁寶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肭識與氣度。這期間,由華丙村創出的諸如星期天工程師、教授下鄉走親戚等媒體新名詞也不斷在人們的耳邊響起。而所有這一切,都是吳仁寶這位農民改華:家一手譜寫的造廠樂章中那些閃耀若光芒的精彩音符……

現任華兩村黨委副書記、教授村民程先敏走過的人生經曆,無疑是這些精彩樂章中那顆閃耀得格外奪冃的音符。

那年程先敏39歲。這位因不甘瘓中羞澀而獨自辭別西安交通大學的年輕教授,宥一天懷著好奇心走進華西村……

你是大學教授?

是。我家在陝西商洛地區,農民出身。因為家裏窮,所以上學後特別用功,從小學到大學讀書一直是跳級的。十幾年寒窗苦讀就是為廠跳出農門,吋真當了大學教授後又發現自己還是沒有能力改變家族的窮困,所以隻身來到蘇南想尋求生路……

你學的什麼專業?

機械製造專業。

聽說你在我們華西村附近的另一個地方有過三年的辦廠經曆?現在為什麼又要走了?

是,那個廠我去後效益翻了好幾倍。但最終因為我是個外地人,他們在許多關鍵決策時不聽我的,眼下工廠每況愈下,我也不得不走了,那——你願意七我們華西村嗎?

如采我來了,你們能發揮我的專業特長並按照我的建議辦企業,並且不把我當成外人嗎?

完全可以一隻要你是對的,隻要你真心把自己當作華西村的人,華西村會真心誠意對待你的。

那我願意留在華西。

好!一雙長滿老繭的手熱情地伸向年輕的教授。程先敏認出了站在他麵前一直笑眯眯的老人就是平西村老書記吳仁寶。

說說,你這位教授留在華西村有什麼條件?吳仁寶喜歡直截了當。

沒什麼條件。程先敏回答的也很直截了當。

真沒?

真沒。程先敏肯定地搖搖頭。見老書記的眼睛盯住內己不放,於是隻好說:工資可以低一點,三百來塊就行……

吳仁寶再一次伸出雙手,握住年輕教授的手,十分欣慰地笑道:你是個跟我合得來的人!好好幹吧,華西村有你的用武之地

程先敏就這樣成了第一個到華西村工作的教授。他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令人敬佩的工作廿勁,在華西村造廠創業中貢獻了自己的全部才智和本領。年末,程先敏要回陝丙探親,吳仁寶給他3000元錢,並說:你一個月拿300塊工資是虧的。老書記的一句話,讓年輕教授十分感動,程先敏其實知道,那時華西村一般的幹部和企業管理者也就一個月拿100多元工資。

……又到第二年回家探親時,程先敏正在收拾行李時,村上的會計扛著一隻鼓鼓賽囊的麻袋進對他說:老書記讓我把這些給你。

日程先敏打幵麻袋一看,驚得嘴巴半天沒合攏:媽呀,麻袋裏裝滿一捆捆嶄新的十元鈔票!不多不少,50000元整!八十年代的50000元,對多數中同人來說,絕對足個天文數字。程先敏麵對老書記吳仁寶和華西人的一片灼熱心意,他哭了……從老家再回華西村時,程先敏把放在自己口袋垠五年的全家戶口簿,給了吳仁寶:老書記,如果你同意收留我們,從今起我們就是華曲村的村民了……

吳仁寶聽完此店,轉身朝正在造廠工地上熱火朝天幹活的村民介大聲嚷道:有教授來華西到村民,相信我們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肀西的天是共產黨的天,華西的地是社會主義的地……這時,環繞令村四周的高音喇叭齊聲響起農民們熟悉而高亢的那首《華西村歌》……

:年,一千多天,轉眼間的事,吳仁寶卻像變戲法似的讓華西村的田野裏麂立起一座座既綠化、又環保的大型工廠,並且成為氣勢雄偉的蘇南農村土地上的第個工業園區。

時至1988年,華西忖的經濟呈現出以第二產業為主體、一、三產業為兩翼的多元化格局,年產值超過預期,達0106萬元。

億元村的目標實現,平西再度成為全國農業戰線最光彩奪閂的旗幟!

這年吳仁寶60歲。可他意氣風發的精神麵貌,誰也無法將老人的標簽貼在他身上。吳仁寶笑言自己正當年,因為我的黨齡才34歲。34歲的人幹什麼活?當然是千翻天覆地、驚天動地的嗔嘛!一個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共產黨人的胸襟和情操就是這樣崇高!

吳寶有句口頭禪:一個黨員就是一麵旗幟,黨員代表著黨的形象。一個黨員幹了好事,老百姓就會念共產黨好。而且他這樣認為:令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共產黨員的職責。要為人民服務好,最根本的就娃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就得發展經濟。吳仁寶正是靠這種理念,並以其不甘平庸、搶立潮頭和求新務實、一心撲在發展經濟上的雄心與二勁,帶領華西村農民以十年跨越一個時代的速度,創造了天下第一料的一個又一個神話。

不土不洋,亦城亦鄉,把華西建成富足的社會主義農民樂園。這是旲仁寶在完成對華丙村造田、造廠之後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基礎上,開始引領農民們走向全麵小康和向中床水平邁進的又一次曆史性登高。這期間,在吳仁寶實事求是、艱苫奮鬥的指導思想中,又加進了科學發展、超前規劃的內容。

吳仁寶構築的不土,並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平西村那一崦幢、一排排在大都市裏才能找到的那些五光十色的中式、歐式農民別墅,或是象征華西形象的金塔建築那種外觀形態上的淺層感知。他的不土,其實是當代中國農民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琿論指導下,以其勵精圖治的創業精神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才智,在完成從拿鋤頭,到拿榔頭;從與莊稼土地打交道,到與機器與市場擁抱;從種田漢,到廠咬經理;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的內我單命,開始全麵進入脫胎換骨的基因革命過程。這既是終結傳統農業文明、揮於一告別現代工業文明的…種辭舊意義,更是開創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士:義農業城市化的新探索。土足農民的本質,吳仁寶在領導建設富足的華西村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和不失為中國農民的徬樣,就是他始終沒有脫離農民土的本質。九十年代以後,華西在取得農村工業化巨大物質積累後,開始了驚批駭俗的造城一即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在傳統意義上造城總會破壞原有的農村自然格局。可華西襯在旲仁寶的精心規劃十,沒有將城市的概念簡單地搬到村7裏,他們追求的是那種外違築和內裝置上一一兩年不落後的超前設計與投人。在規劃與選址十則堅持現代化的都市建築與農忖古樸的自然風景和諧地融為一一體,因而這樣的華西城讓人百看不厭,住不舊,獨具魅力。

規劃和質量上的一百年不落後,實際上本身就包含丫臣大的經濟效益。過去農民日子一好過,就是翻蓋房屋,再多的財富積累也因一次次的建房而所剩無幾。華西村在發展初期時也出現過這種情況。現在我們改變了思路,在丙規劃和蓋房時,盡可能地超前,這樣做從長遠看,既達到了一百年小不土的目的,又因優美的硬件建設,為吸引投資和聚集人才起了很好作用。吳仁寶指著那些讓美國人、歐洲人都羨慕的造價在幾百萬元的農民別墅,如此為我解讀其中的奧秘。

與那些豪華的歐式別墅相毗鄰,我信步參觀了代表華西村文化概念的農民公閌,不洋在這裏很有代表性。走進公園,綠蔭和花叢間是小橋流水、扁舟穿梭,一派楊柳吹拂和陣陣歡歌……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中國人熟識的桃園結義亭、三顧茅廬和二十四孝長亭等等貴致。許多到華西參觀的人,總會在此對吳仁寶這位百分之百布爾什維克的老書記為什麼要搞這些名堂提出疑問。

這是我們老書記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時一向堅持倡導的一種管用的傳統文化教存形式。村精神文明辦的小趙介紹說:老書記認為,教育富裕了的農民,既要向他們不斷灌輸現代文明思想,同時也不能放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教育。老書記常說,我們共產黨人信仰共產主義,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但也得講求仁義忠孝,尤其是年輕一代的農民要教育他們對老人和父母必須忠孝。為此,老書記還倡導在村裏設立了一項特別獎:凡哪家有90歲高壽的老人,直係親屬每人每年可獲得忠孝獎1000元。凡哪家有老人活到100歲高齡的,直係親厲每人每年可獲10000元忠孝獎。陳珍妹老人百歲時,她全家五代同堂37人就每人獲得10000元大獎,共計37萬元!有人問老朽記,是不是獎金太多了?老書記說一點不多。華西村的老人假如都能活到汀歲,那就證明我們華西人咼不僅生活富足、精神愉快、身體健康,而且後代孝敬老人做得出色,這樣的獎勵物有所值。吳仁寶就是比人高一籌!這樣的不洋裏包含著深刻的中國特色和農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