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走出農民公園,我被一座綿延起伏的山巒所吸引。此山雖說不算高,但它因矗立於一片平坦的田野十,故而顯出特殊的氣勢,形狀極如一條活脫的巨龍,這使我心頭頓升一縷聯想:華西村好風水,原來此處真有龍也!

說話間,我的雙腳跨進了一座飛簷鬥拱、氣勢恢宏的牌坊,上麵有四個金燦燦的大字華西公園。嘿!在這峰回路轉、依山傍水的公園裏,我終於領略到了華西村的洋景:美閏的白宮、英國的古城堡、巴黎的凱旋門、德國的天文台、捷克的鄉村別墅……這裏真的洋透了!農民們出國,過去是做夢也不敢想的事,可在華西,我們的村民可以天天出國,而且免去任何手續,早飯可在印度吃,晚上住宿在口本,一天可以走十幾個國家,保證享受的是一流服務……搞宣傳的小趙繪聲繪色地介紹,並不時領我身臨出國之境。真的哎,在華西萬國園內,可有多種外語服務,可有各種飲食的享用,更有各種文化的觀賞。總之,這裏是十足的洋。

不土不洋,又土又洋,在華西村你無時不在這種傳統與現代、曆史和現實的中西文化的大交融中感受苕、激動著、陶醉苕、回味著

是的,所有這些,都滲透了吳仁寶這位農民思想家的梢心創意和獨特理念。

讀懂它,既要穿透辯證法的哲學境界,又要領悟實事求焙的現實根基。我這樣理解吳廣寶的不土不洋一在這裏的不土中,不,其實是一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一種創新,一種與時俱進;而土則正是實事求是、中國特色或者說是具有中國農村與農民特色的社會主義本質。不與土在這裏是一對互為依存、互相促進的充滿活力的革命的辯證關係。同樣,在這裏的不洋中,不,其實足種摒棄早被毛澤東間誌批判的那些目崇洋思想和教條主義。而這裏所追求的洋,卻代表著吳仁寶和華兩人善於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樂於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先進意識。

吳仁寶的另一個建設新華西的亦城亦鄉理念,則是與不土小洋同樣寓意。它讓我們符梳理不完的哲學境界和可借鑒的實質內容。

這,再次讓我感歎吳仁寶為什麼不能是個我們可以稱道的帶著濃重泥土味的偉人呢?

麵對我內心的這種發問,吳仁寶謙和地說,我隻是1個農民,一個講求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如果問華西這曲旗幟為什麼幾十年不倒的話,我的體會是:因為我們始終做到了三不倒,即難不倒、嚇不倒和誇不倒。老書記這樣解釋難不倒,通常是指我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決心和辦法嚇不到,通常是指中國特有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形勢下,我們在基層幹實際工作的同誌有沒有較強的政治識別力和政治謀略能力。吳仁寶進而舉例說,華西村和他本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風風雨雨中曾經遇到一次又一次的禺典型和紅典塑之爭。比如在文革中,林彪江青一夥為了抬高他們樹起的那些極左假典型,曾多次對華西村打壓、汙蔑,甚至采取極端的手段,企圖毀掉華西村這麵堅持建設有自己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旗幟。在那些歲月裏,華西人民始終不移地堅定搞社會主義必須發展生產力的信仰,他們以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和為國家多做貢獻為兩大已仟而使華西村的旗帆永遠迎風飄揚。

上批紀八十年代,中國農村的包產到戶已在全國全麵鋪開,而辻當時隻有同一盧調包字萬能,一包就靈。似乎誰不包,誰就背離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一時間,這樣的帽子從四麵八方打向一直堅持不分不包的華西村,當然上要打在廣領頭雁旲仁寶的頭上。麵對全國風雲變幻的形勢和重重壓力,吳仁寶鎮靜自若,他對村裏的下部群眾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是我們黨總結了曆史上犯左的錯誤教訓後,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所做出的政策調整,它的中心意思是允許一切有利於增加生產、增加收人、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做法和責仟製都應允許和予以支持,中央並沒有說要搞一刀切、搞一種模式,而搞一一刀叻、搞單一的模式,止:是中央並不提倡的。針對外麵有人說我們那兒分田到戶後農民如久旱逢4霖,你們華西不分田不怕上壓下反嗎?吳仁寶坦然處之,說三中全會精神講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各自的怡況不同,你們分,是實事求是,是三中全會精神;我們不分也是實事求是,雖然我們搞的與你們是不同的責任製,可我們奔的都是三中全會指引的富民路。吳仁寶還將華西村產業結構有生命力、集體經濟有吸引力等諸項優勢介紹給那些真心愛護華西的領導和友人。尤其肖吳仁寶介紹到華西村畢在六七十年代就開始把那些便於個人操作的農活包戶、包人,以及企業實行廠長責任製的做法時,那畔懷疑華西村、勸說吳仁寶的人都十分驚詫地說:搞了半天,你們華西村在落實三中全會精神方麵又走在了前頭!

談起華西村和他本人曾經親曆的一幕幕跌宕起伏的往事,吳仁寶坦言:共產黨人的大本事,就是在各種考驗麵前不被嚇倒。而要做到不被嚇倒,你心裏就得有本執政為民、造福為民的賬。有了這本賬,你做事就不會迷失方向,不會被任何力量所動搖,更不用說被什麼政治形勢嚇倒了。

在華丙村,無論是當年與吳仁寶一起艱苦創業的老一代,還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或者是今年從四麵八方彙聚到這兒的年輕一代,他們在談起老書記的政策水平和處變不驚的能力時,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佩之情,甚至到了某種崇拜的地步:老書記說對的就肯定沒錯,因為他對政策的理解能力都比我們高,都比我們準確。這是實話。

黨的十七大後,中央根據當時國家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情況,作出廣抓大放小的戰略調整。一時間,上上下下、各條戰線立馬

呼悠起一陣對那些喪失活力、效益乏力的小單位、小企業進行轉製風,在蘇由地區更是刮起了一陣欲將半壁江山的鄉鎮企業全盤轉製的狂瀾。當時華西也有一些效益並不太好的企業,有人便進言吳仁寶:幹脆借機把這些企業放了算啦!吳仁寶搖頭,說:華西村的每一個企業、每一塊磚瓦,都是全村村民的,我們沒有這種權利放。我們能有的隻是責任,是把這些效益差的企業扶棺好的責任。在吳仁寶的這一思想指導下,華西村借十五大東風,在村企業集團範圍內開展了一次旨在調整產業結構、狠抓企業效益為目標的抓大扶小舉措,很快使得全村工業效益呈現大向強走、小向優走的全麵健康發展態勢。至2000年,華西人在吳仁寶的領導下,在僅有0.96平方公裏的麵積……創造了50億的工業銷筲額和5億元的利稅效益。黨的十六大後,吳仁寶又對肀西提出科學發展、有效發展、創新發展、統籌發展的新目標。具體落實在全村工業生產指標上,他和幹部們製定的目標是:2002年完成60億銷售額,2003年完成80億銷售額,2004年完成100億銷售額。結果由於大抓了科學、有效、創新和統籌發展的四大措施,生產效益不僅全麵完成,而且出現了連續兩年銷售額達到100億元!

在一片欣欣向榮的形勢下,吳仁寶卻出人意料地提前兩年將華西村的領航大權交給了年輕一一代一一過去他多次表示要幹到80歲。交權的那天,他深情地對村民們說:沒有吳仁寶,華西的明天定會更美好。事實也是如此,新華西村黨委班子以老書記為榜樣,緊緊抓住執政為民和科學發展兩大主題,他們提出了從今年起,要努力一千天,創造一千億的新目標,即在今後三年內,每天全村要創造一個億的產值,三年一千個億!

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數據。而他們僅是一群中國農民!一群由老共產黨人吳仁寶一手帶領起來的中國農民!

有福民享,有難官當一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在這一刻得到充分體現和升華

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羨慕共產主義社會,那時大人們吿訴我們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那就是共產主義;等我們長大後,這些都有了,可足發現共產主義其實離我們還很遠很遠。即便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一社會主義,我們還僅僅剛剛跨入。於焙我們有了許多疑惑,但我們仍然那麼渴遒共產主義……因為渴望共產主義,所以我們一心想建設好社會主義。這是所備共產黨人共同的理想和事業。

但社會主義到底是個什麼樣?我們同樣有許多疑惑,經過幾代共產黨人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在排除許多疑惑之後我們終於明內了一個最基本的道理:社會主義必須讓人民富裕起來,富裕了的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人民真正富裕了幸福了,那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

走進華西村,我們最強烈的感受是:這裏的農民真的是天下最幸福最富裕的人!他們住最寬敞、豪華的房;家家停放著一至三輛轎車;吃,基本不用花錢;穿仁寶、華西村等自創的名牌服裝;老人奮豐厚的退休養老金;孩子上學仝免費;每家每戶少不了百萬、千萬的存款……這日子讓美國、歐洲來的客人都異門同聲:中西村的農民是天下最幸福的人。胃如果允許,我寧願十這兒當一個村民一一這話,新加坡的客人說過,美國的國會議員說過,德國的政府部長說過。

2004年,我國政府曾經官布中國人均收入達到了1000美元,這一數據的誕蟲將昭示著中國從…個落後的貧困國家,全麵進人了建設小康社會的曆史階段。當我來到華西村,才知道今天的華西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其實已經過了8000美元,如果再算上村裏的各種福利補貼,他們的人均收人實阽巳超過10000美元。我們因此毫不見怪地在華西村隨時可以聽到建設中康奔大康的話語。

說這話最多的,還是老書記吳仁寶。

可以這樣認為:而今的華西村已經基本全麵中康。但明天的華西村的大康究竟是個什麼樣呢?或者說五十年後、一百年後的中國是個什麼樣,我希望能在已經走在別人前麵幾十年的華西村得到某種感受和體驗,並期望從吳仁寶的嘴裏得到答案。可是這位充滿睿智的老人沒有直麵回答,卻把我帶到一排在綠陰花叢和小橋流水間巍然焱立的新建築曲前,興致勃勃地介紹說:這18棟年底前竣工的總統別墅是以後比村裏八一一歲以上的老年人輪流享用的。

讓村咼皁用總統別墅?我有些不解。

吳仁寶似乎看出我的心思,笑眯眯地解釋:建總統別墅,一則是為了迎接更多的外國資賓,二呢也想讓華西村民們享受享受我們所能想得到的世界上最好的物質文明。

聽其一言,我的腦海甩突然跳出吳仁寶的一句名言:有福民享,有難官當。

華西村的農民福氣太大,大到他們能亨用到連我們一直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難有可能享用的居室內有遊泳池的總統待遇!真正的總統生活其實並非一定是幸福生活的享受者一一因為他們沒有自由;而具有總統物質待遇的農民才是真正的享受者一因為他們可以自由自在的支配自己。吳仁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境界,這個境界就是他要讓自己的農民兄弟成為世界上最幸福、最富裕和最自由的人。為了實現這一境界,他把一個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智慧全部貢獻給:他的百姓……

華西398號是吳仁寶的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絕不會相信在農民們享受天堂般生活的光最中,這位締造中閏富甲神話的村主竟然自己與老伴倆人依然住在華西村七十年代的舊樓裏一聽華西村民說,這樣的樓現今多數租給那些外地來的打工者。

吳仁寶在作秀?一個大大的問號躍人我的腦海,但很快被否定了。

老書記在七十年代華西村成為中國農村首富時就給自己立下三不規矩: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仝村最高獎金。老書記的這三不他全做到了,所以我們現在過的生活越好,就越覺得對老書記過意不去……村民黃永高一一個殘疾的農民,他拐著雙腿毫無顧忌地領著我來到他卍在裝修的新別墅,一邊看一邊跟我說著老書記的事。黃永高說他先前不是華西村的,是相鄰的華明村人。他在兩歲時從樹上掉下來,摔斷了腿,因為家貧沒有錢治,結果落了個終身殘疾。1982年冬日的一天,靠修鞋維係生活的黃永高蹲在華西村個廠子的門口給人修鞋,當時天下著雪,黃永高蜷曲著雙腿,蹲在地上幹活,那雙縫鞋的手裂出一道進血口……

小夥子,你叫什麼名字?多大啦?黃永高一看是華西村的老書記吳仁寶,趕忙如實十話。

那你願意到華西村來工作嗎?我們正在建設一個賓館……

我?能行嗎?

我看行,你能吃苦。

黃永高看著吳仁寶慈樣真誠的目光,不禁熱淚滾滾而下……從此黃永高這位殘疾青年落戶華西村。幾年後,黃永高不僅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時且還在38歲時與一位比自己年齡小一半的一位同在賓館工作的四川籍姑娘產生了愛情,要結婚了,黃永高將喜訊告訴吳仁寶時,老朽記欣喜若狂,親自為黃永高操辦了五桌酒席。之後,又給黃永高分了一套三層樓房。

老書記對村民太好了!去年我退休時,他考慮到我兒子也上中學了,又給我調了這套450多平米的別墅……黃永高為了讓我感受一下老書記給予他的關懷,樓上樓十地帶我好好參觀了一番:好氣派!地麵是鋥亮的大理石和進門木地板,鋁合金鋼窗閃閃發亮,全套紅木家具和應有盡有的電器家什……你怎麼也想像不出這是華西村一戶收人相對屬亍中低水平的殘疾農民的家庭。

老黃,你可比老書記家的房子氣派多丫!我一句隨口而出的話,竟讓黃永高淚流滿麵、泣不成聲:是啊,老書記家的條件有我這三分之一水平就不錯了,我一想這,就覺得特別過意不去……

黃永高說的是實話。就在幾小時之前,我進過吳仁寶的家,在那棟二層舊樓裏,我印象中最深的有三樣東西:一是滿屋了的照片,那是主人在各個時期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人及外國朋友在一起的合影;二是四周破落的牆皮;三是那張如今很少有人家再睡的南方舊式木床。不用刻意描述,就這三件東西,便概括了主人吳仁寶的基本生活狀態:樸實無華,落後舊式,普普通通,弓華西村民目前的生活水平差三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