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語
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為真誠的儒家知識分子,他的為官準則,處處受到儒家經典思想影響。無論是從政期間,還是帶兵打仗,成為地方一主之時,他都秉承一種“恪盡職守”、“規矩至條”之理念。當湘軍控製東南一隅,即可與朝廷平起平坐時,曾國藩亦保持“臣道”,宣講“君臣、父子、兄弟”之誼,保持儒生風範,實是曆史所難尋者。
縱覽曆史,偉人賢者們有幾位能真正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儒家最高理想的?若今論之,曾國藩實為最完美,最徹底,最正統之實踐者。在其權位高危時,能不動顏色,保持“戒驕戒躁”之官性,實是天下人學習之榜樣。雖然後人對曾國藩評價褒貶一部,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對曾國藩思想之崇拜,對曾國藩治軍能力之肯定,至於對國家、民族或社會發展有何貢獻,依然不能明了。
在曾國藩的一生中,政治上精明,軍事上精銳,學術上精深,乃古今中外之高尚人物。後來,他牽涉到“洋務運動”,亦表現出對其獨有興趣。顯然,此為思想開明之結果。正是曾國藩,將晚清“洋務運動”之門打開,與李鴻章並肩作戰,圖強求存。
國內戰亂已被曾國藩徹底平息,真實實現了儒家知識分子多年追求之理想:“齊家、治國、平天下”。經此一事,曾國藩即可成為萬世擁戴之人物。
國際方麵,曾國藩涉外工作不多,但卻指導了後來涉外工作大有成就的李鴻章,並求外交之基為一“誠”字。李鴻章受用一生,並對老師曾國藩嘖嘖稱讚。那時,中國人正在尋找一條心道路,曾國藩似乎與時代有些隔閡,但其通過國內戰爭,實現地方一主之理想,因朝廷猜忌,遂即革兵去職,甘願“功成身退”,做一個本分的藎臣。
時間走到晚清時代,中國傳統文化已接近末路,而曾國藩則是其集大成者,為中國千年封建社會政治、軍事、學術之大成者。曾國藩之離去,標誌著中國封建文化、思想、政治、軍事之終結。曾國藩實為中華封建文化之代表者,是最終一個秉承儒旨,實現最高封建理想之人物。由此,我們了解曾國藩,即是一種對曆史之深究,是一種對封建文化之溫習,是對儒家知識分子最高理想與實踐之再發現。
曾國藩,一個能人,一個“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