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數月之後,亦有一“承平之喜”,即兩江總督新邸落成,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家一家正式遷於其內。此時,曾國藩心情異常開朗,稱:此邸規模甚宏,房間頗多。在此情況之下,他不得不對兩江官邸進行一番頗為感慨之回顧:即百餘年江督舊署,亂後,洪逆居為偽宮者也。本年重新修造,自三月興工,至是初竣,惟西邊花園工尚未畢,雖未能別出丘壑,而已備極宏壯矣。可見,曾國藩對新邸喜愛有加,甚至認為自天下動亂之後,江督第一次顯示威儀,為朝廷爭光,為國家奪彩,甚至是為皇天後土之幸恩而喜不自勝。曾國藩一生以鎮壓太平天國為重要經曆,因此,此新邸是湘軍以血與火之文章寫就的。想到這,曾國藩心中又豁亮了許多,更感萬分榮耀。
進入新邸,曾國藩並未全然漂浮起來,而是堅持於書房內讀書作文。閑暇時間,則造訪同僚官屬,與文人雅士們切磋文意。此時,曾國藩對自己的弟子、任深州直隸州知州的吳汝綸悉心照顧,並指導其治學為文方法,稱“治公有暇,仍當從事書史,幸無費學之要”,要求其人認真讀書,並以曾國藩本人為榜樣。對同朝同僚,前輩師長,曾國藩亦有忠誠之表示。吳廷棟為曾國藩駐京時之同僚,曾同窗相依,此時,吳廷棟寄寓金陵,住處狹小,隻能容人,不可設物。因其人生“足疾”,行走不靈,終日匿於家中,苦讀經史,校書不輟。曾國藩掐指一算,當時之同僚幾無存者,唯吳廷棟健在,且與敝人同城,想到這,他不由地長歎,疾步向吳廷棟住處奔來。倆人交情日深。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年初二,曾國藩即登門造訪,稱他從邸抄中獲知,倭仁已故,留有遺囑,今得見,實知此人臨別之時之心情,“倘非自撰,不能書寫其心中所欲言”。倆人不禁黯然神傷,今前輩同僚紛紛撒手人寰,世人無不散之宴席,昔為彼送,今至他喪,來亦為“我”施“行禮”也。傷感之下,曾國藩揮揮右手,悻悻而去。
此時,曾國藩已疾病纏身,最甚者,為中風之疾。前次,屢屢發症。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正月二十六日,曾國藩正在城外公寓內與百官會晤,司道各員環坐其旁,突然,他手腳顫抖,臉部僵硬,欲說而不能言聲,欲站而未能力支。眾人認為此為中風之症,趕緊就醫,開了處方,用藥之後稍有好轉。之後,二十七、八、九日至二月初一、二、三等日,屢有發作,曾國藩自己認為是“猶謂春日肝旺,不甚措意,晝接僚屬,夕治文牘,仍強免如常,不敢稍息”。家人卻不此般認為,他們開始為曾國藩之病事擔憂,入某時不定發生,難保無生命危險。曾國藩自己心中似乎也明白,自己大去之期不遠。此時,他並不需要家人安慰,一生研究經史,苦心作文,精於政事,勤於軍務,有太多的經曆,有太多的感悟。至於生命之輪回,自是宇宙常理,豈能由人左右。因此,曾國藩默默地靜坐著,不想有任何人騷擾,而家人在身邊不斷地絮叨著,認為曾國藩有天命,必能轉危為安,化險為夷。曾國藩也渴望能延續生命,但上天已不再給他機會,真的打算將其帶回天堂,帶有他身邊的一切榮華富貴,一切榮耀光輝,一切美好溫情。
曾國藩回任兩江總督數月之後,亦有一“承平之喜”,即兩江總督新邸落成,十一月二十二日,曾家一家正式遷於其內。此時,曾國藩心情異常開朗,稱:此邸規模甚宏,房間頗多。在此情況之下,他不得不對兩江官邸進行一番頗為感慨之回顧:即百餘年江督舊署,亂後,洪逆居為偽宮者也。本年重新修造,自三月興工,至是初竣,惟西邊花園工尚未畢,雖未能別出丘壑,而已備極宏壯矣。可見,曾國藩對新邸喜愛有加,甚至認為自天下動亂之後,江督第一次顯示威儀,為朝廷爭光,為國家奪彩,甚至是為皇天後土之幸恩而喜不自勝。曾國藩一生以鎮壓太平天國為重要經曆,因此,此新邸是湘軍以血與火之文章寫就的。想到這,曾國藩心中又豁亮了許多,更感萬分榮耀。
進入新邸,曾國藩並未全然漂浮起來,而是堅持於書房內讀書作文。閑暇時間,則造訪同僚官屬,與文人雅士們切磋文意。此時,曾國藩對自己的弟子、任深州直隸州知州的吳汝綸悉心照顧,並指導其治學為文方法,稱“治公有暇,仍當從事書史,幸無費學之要”,要求其人認真讀書,並以曾國藩本人為榜樣。對同朝同僚,前輩師長,曾國藩亦有忠誠之表示。吳廷棟為曾國藩駐京時之同僚,曾同窗相依,此時,吳廷棟寄寓金陵,住處狹小,隻能容人,不可設物。因其人生“足疾”,行走不靈,終日匿於家中,苦讀經史,校書不輟。曾國藩掐指一算,當時之同僚幾無存者,唯吳廷棟健在,且與敝人同城,想到這,他不由地長歎,疾步向吳廷棟住處奔來。倆人交情日深。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大年初二,曾國藩即登門造訪,稱他從邸抄中獲知,倭仁已故,留有遺囑,今得見,實知此人臨別之時之心情,“倘非自撰,不能書寫其心中所欲言”。倆人不禁黯然神傷,今前輩同僚紛紛撒手人寰,世人無不散之宴席,昔為彼送,今至他喪,來亦為“我”施“行禮”也。傷感之下,曾國藩揮揮右手,悻悻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