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些善良的人則認為,遇事躲還來不及的他們至少是無害的,可能在這個時代無害便是有功,不宜苛責他們。對此意見,無耳人也不回應。

無耳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在世界邊緣,一個很少有外人進入的角落。

這裏並非全無聲音,隻是很安靜。腦袋兩側空空的人們做和外部世界差不多的事情:上班、上學、吃三餐飯、修剪院子裏的草坪、看報紙、擦皮鞋、打籃球。隻是他們做任何事都放輕手腳。連他們的機器發出的噪音也很小聲。連他們的貓狗叫得也不太響。連那裏的風也特別小,雷也特別輕。如果你偶爾到了那裏,可能會覺得一天的時間變長了,或是對於空間的理解能力發生奇異的變化,那大概是因為填充在時空中的聲波和別處不同,總之你肯定會有怪怪的感覺。

大多數無耳人隨身攜帶一副義耳,用一根細繩穿著,掛在脖子上。當人們需要聽與說時,比如街坊相遇,隻要比個手勢,兩人都順著脖子上的繩子摸到自己的義耳,旋進耳朵眼裏就行了。交談完畢,拿下義耳也不怕丟。有人略富心機,把義耳掛在衣服底下,或是藏在口袋裏,有不怎麼討喜的人想和他對話時,他隻要聳聳肩,裝出遺憾的表情,表示“今天忘記帶耳朵了”,便輕巧地躲開了交談。

無論在家庭、學校、公司還是社會其他地方,無耳人隻講和隻聽最少量的話,厭煩交談。不過人們仍然保留了一些聽覺上的享受,最突出的是,非常喜歡音樂會。音樂,不是多餘的聲音,他們很肯定地說,說完就懶得展開解釋。市中心的音樂廳每周好幾個晚上敞開金色大門迎接市民,常駐演出的是水準高級因此廣受喜愛的市立交響樂團,若幹外地樂團也曾應文化部門邀請,在這裏登台。訪問演出結束後,外地樂手獲得的見聞,跟隨他們的事業和生活軌跡,流傳到各地。他們普遍對觀眾印象深刻,甚至在自己年紀很大吹不動長笛,肩膀和下巴無力固定住小提琴,手也抖得彈不到鋼琴黑鍵時,還會對朋友們津津樂道,這其中必定包括演出開始前的一個場景:

當時他們在台上做完最後的調音,一切準備好了,隻等指揮從側幕上台,大家就能按照計劃吹打彈拉,正在這時,觀眾席上發出了一種矛盾的騷動,它的規模很大然而疊加後總音量很小,彙成一大團能量襲上舞台,樂手們的注意力從樂器上移開,往台下看。池座和包廂裏,紅絲絨座椅上的所有觀眾正在做同一件事,他們撩起垂掛在胸口的一個東西,樂手們頓悟,那是一片耳朵,他們把頭全部斜向一側,耳朵擰進朝上的耳朵眼裏,頭擺正,接著撩起另一片耳朵,頭斜向另一側,耳朵擰進剩下的耳朵眼裏。他們的頭又恢複到水平位置,來自頭兩側的放大的聲音刺激到了神經,令他們全體不安地在座椅上扭動脖子,再度製造出整齊的混亂。最後他們重新回到鴉雀無聲狀,齊刷刷地看向舞台,和震驚中的樂手們對望。

另有些善良的人則認為,遇事躲還來不及的他們至少是無害的,可能在這個時代無害便是有功,不宜苛責他們。對此意見,無耳人也不回應。

無耳人聚族而居的地方在世界邊緣,一個很少有外人進入的角落。

這裏並非全無聲音,隻是很安靜。腦袋兩側空空的人們做和外部世界差不多的事情:上班、上學、吃三餐飯、修剪院子裏的草坪、看報紙、擦皮鞋、打籃球。隻是他們做任何事都放輕手腳。連他們的機器發出的噪音也很小聲。連他們的貓狗叫得也不太響。連那裏的風也特別小,雷也特別輕。如果你偶爾到了那裏,可能會覺得一天的時間變長了,或是對於空間的理解能力發生奇異的變化,那大概是因為填充在時空中的聲波和別處不同,總之你肯定會有怪怪的感覺。

大多數無耳人隨身攜帶一副義耳,用一根細繩穿著,掛在脖子上。當人們需要聽與說時,比如街坊相遇,隻要比個手勢,兩人都順著脖子上的繩子摸到自己的義耳,旋進耳朵眼裏就行了。交談完畢,拿下義耳也不怕丟。有人略富心機,把義耳掛在衣服底下,或是藏在口袋裏,有不怎麼討喜的人想和他對話時,他隻要聳聳肩,裝出遺憾的表情,表示“今天忘記帶耳朵了”,便輕巧地躲開了交談。

無論在家庭、學校、公司還是社會其他地方,無耳人隻講和隻聽最少量的話,厭煩交談。不過人們仍然保留了一些聽覺上的享受,最突出的是,非常喜歡音樂會。音樂,不是多餘的聲音,他們很肯定地說,說完就懶得展開解釋。市中心的音樂廳每周好幾個晚上敞開金色大門迎接市民,常駐演出的是水準高級因此廣受喜愛的市立交響樂團,若幹外地樂團也曾應文化部門邀請,在這裏登台。訪問演出結束後,外地樂手獲得的見聞,跟隨他們的事業和生活軌跡,流傳到各地。他們普遍對觀眾印象深刻,甚至在自己年紀很大吹不動長笛,肩膀和下巴無力固定住小提琴,手也抖得彈不到鋼琴黑鍵時,還會對朋友們津津樂道,這其中必定包括演出開始前的一個場景:

當時他們在台上做完最後的調音,一切準備好了,隻等指揮從側幕上台,大家就能按照計劃吹打彈拉,正在這時,觀眾席上發出了一種矛盾的騷動,它的規模很大然而疊加後總音量很小,彙成一大團能量襲上舞台,樂手們的注意力從樂器上移開,往台下看。池座和包廂裏,紅絲絨座椅上的所有觀眾正在做同一件事,他們撩起垂掛在胸口的一個東西,樂手們頓悟,那是一片耳朵,他們把頭全部斜向一側,耳朵擰進朝上的耳朵眼裏,頭擺正,接著撩起另一片耳朵,頭斜向另一側,耳朵擰進剩下的耳朵眼裏。他們的頭又恢複到水平位置,來自頭兩側的放大的聲音刺激到了神經,令他們全體不安地在座椅上扭動脖子,再度製造出整齊的混亂。最後他們重新回到鴉雀無聲狀,齊刷刷地看向舞台,和震驚中的樂手們對望。

“一群人當著我們的麵,集體把自己組裝起來。你能想象嗎?他們保險已經那麼做了幾千次。但我們不習慣,全體背後發涼,我們不得不打起精神來。指揮那天的動作很大,他也很緊張,聽說他們對爛演出最大的羞辱不是離席,而是把耳朵摘下來靜靜地看你演奏。凡是還有自尊心的樂手,誰也受不了那樣。”樂手們都承認,無耳人是此生遇見的最有威懾力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