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自剪羽翼謀生路(二)(2 / 2)

這支龐大的隊伍就像秋天的樹葉,被風吹過後,就慢慢凋落了。以前前呼後擁的風光日子已經過去了,除了懷念也隻能懷念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曾國藩的情緒才變得平穩了,慢慢適應了這種比較“寂寞”的日子。因為他最終明白了一個道理:湘軍和世間的萬物一樣,使命結束了,末日就來臨了。

不過,此刻,曾國藩雖然隻剩下孤家寡人了,但他還是個勝利者,攻克天京的光環在他頭頂熠熠生輝,任何事情都遮擋不住這蓋世功績。曾國藩的事業達到了鼎盛,要名有名,要利有利,他應該知足了。

湘軍被解散後,遠離南征北戰的曾國藩一下子清閑了許多,他利用這段難得的悠閑時光選漢唐以來各臣奏疏17首,編成《鳴原堂論文》一書。除此之外,他還主持修葺種山、尊經兩書院;收養八百孤寒子弟,並從自己養廉銀中捐款課獎。

這種悠然自得的生活,曾國藩過得好不自在。可注定不會太平的清政府是不允許他過這種太平日子的,一個重擔又落在了他的肩上。

太平天國被打敗後,當朝廷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時,撚軍卻在黃淮流域隨意馳騁,橫掃千軍如卷席一般。

大家對撚軍應該並不陌生,因為我們在前文講述太平天國起義時提到過撚軍,那麼撚軍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呢?下麵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撚軍。

撚軍,最初稱撚黨、撚子。“撚”為淮北方言,意即一股一夥。和太平軍相比,撚軍人數並不多。但撚軍的出現卻比太平軍早得多,最早出現在明末清初,他們人數較少,行蹤不定,對統治者來說,夠不成威脅,所以,清政府懶得搭理他們。

其實,這些人本來是淮河兩岸貧苦人民,包括農民、手工業者、鹽販、漁販、遊民、裁撤兵勇和下層知識分子等,為了反抗封建壓迫,才成立了秘密團體,以後逐漸擴大到山東、河南、蘇北等地。

一般數十人到數百人為一股,稱為一撚、出則為撚,居則為民,互不統屬,也沒有統一綱領、旗幟,各部首領都稱為“撚頭”、“趟主”等。

早期主要以抗糧、抗差、吃大戶、劫富濟貧等為主要活動,側重在經濟方麵。後來,太平天國興起,各地逐漸掀起反清起義高潮。

鹹豐三年,在太平軍起義的影響下,河南、安徽等地撚黨群起響應,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起義。這股不起眼的小毛賊才開始被清政府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