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穩定慈禧太後一幹人的情緒,李鴻章從上海派出了一支淮軍走水路北上,在天津駐防,以確保把撚軍堵在天津以外。這顆定心丸讓慈禧太後滿心歡喜,這就是做事給領導看,要做就做到點子上。
雖然李鴻章很會討人歡心,但說心裏話,曾國藩還是很不情願把兩江總督的關防交給李鴻章。因為當李鴻章聽到朝廷要讓他署理江督時,便興高采烈地從蘇州趕到江寧,恨不得馬上得到兩江總督的大印。
此時,曾國藩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這位學生竟然有如此大的官癮,權欲心也太重,所以對這幾年來把他作為自己的傳人,進行有意地栽培,覺得有些不妥。
曾國藩用人,向來主張德才兼備,但更偏重於德。他認為德而無才,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則近於小人,二者不可兼得時,他更情願用有德而無才的人。李鴻章是個有才之人,但問題卻出在德上,曾國藩為自己在選傳人的這個最重要關頭上失誤而感到隱隱心痛。
可現在的李鴻章位高權重,手裏還握有五萬用洋槍洋炮武裝起來的淮軍,由他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再合適不過了。隻要不走到起兵謀反這一步,勉強還說的過去。
關於李鴻章的品德問題,曾國藩已經無能為力了,事已至此,他的造化會怎麼樣,隻有看天意了。再說,這次剿撚的主力還得要靠淮軍,和自己的這個門生搞好關係,才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情。
正如曾國藩所擔心的,不甘寂寞的李鴻章看準了湘軍元氣大傷,剿撚非得淮軍不可,他要在這場戰鬥中把淮軍的聲威大大提高,最後將湘軍比下去,他自己便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這就注定了曾國藩剿撚之路不會一帆風順。
曾國藩好不容易才拚湊了五千湘軍,這點兵力要剿滅來去如風的撚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於是,他奏調淮軍五萬,才組成了一個強大的作戰兵團。
也許你會問,淮軍不是在曾國藩的一手操辦下才成立的嗎?要借用淮軍,不就是一句話的事嗎?還用得著上奏?
的確,如果沒有曾國藩,也許就沒有曆史上的淮軍了,可淮軍弟兄們自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跟著李鴻章混飯吃的,所以,更忠誠於李氏兄弟。
如果湘軍姓曾的話,那麼,淮軍這支軍閥性質濃厚的私人軍隊自然就姓李了。所以,即使李鴻章買曾國藩的賬,淮軍也不見得買曾國藩的賬,況且,李鴻章不見得就和曾國藩穿同一條褲子。
行軍打仗就要令出如山,最忌諱不聽指揮的行為。而這支內部矛盾重重,表麵上看似強大的軍隊,偏偏存在這種危險的隱患。
同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元1865年6月18日),曾國藩奉命趕赴徐州,準備在那裏建立“剿撚”大營。途中突然接到撚軍南下安徽圍攻雉河集的急報,於是改道臨淮關,前去解雉河集之圍。
為了穩定慈禧太後一幹人的情緒,李鴻章從上海派出了一支淮軍走水路北上,在天津駐防,以確保把撚軍堵在天津以外。這顆定心丸讓慈禧太後滿心歡喜,這就是做事給領導看,要做就做到點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