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淮軍姓李不姓曾(2 / 2)

原來,李昭慶不是別人,正是李鴻章的親弟弟,這個騎兵隊隊長鐵定是打先鋒的,刀劍無眼,沒準就因此送了小命了。李鴻章便給曾國藩寫信,希望能換個人選。

身為統帥,豈能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如果答應換人,自己的威信何在?還如何帶兵打仗,便明確拒絕了李鴻章的換人請求。

淮軍是這次軍事行動的主力,是姓李不姓曾的。和李鴻章鬧得如此尷尬,曾國藩的處境注定越來越難,北上剿撚也是困難重重。

雉河集解圍後,曾國藩繼續北上徐州。

一向都擅於謀略的曾國藩總結了僧格林沁覆沒的原因:僧格林沁統率的軍隊,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步兵和騎兵相輔作戰。但僧格林沁親自帶領騎隊追擊撚軍,與步兵分割開來,結果被敵所乘,戰死疆場。

目前,曾國藩統領的這支軍隊正好相反,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軍行緩慢,每日不過二、三十裏或四十裏。而要想追趕來去如風、飄忽不定的撚軍,那是妄想。所以,必須改變作戰策略。

經過一番研究後,曾國藩製定了重點設防的戰略決策,重點設防的地區是撚軍經常出沒的蘇、魯、皖、豫四省十三府州(十三府指江蘇的淮安、徐州與海州;安徽的廬州、鳳陽與潁州;山東的濟寧、兗州與沂州;河南的歸德與陳州)。同時,又確定以臨淮關與周家口為重中之重,在這些地方設立大營,駐紮重兵,屯集糧草。一省有難,三省支援。

曾國藩的重點設防改變了清軍“尾追”的局麵,“以有定之兵,製無定之賊”,這種類似於守株待兔的決策能剿滅撚軍嗎?在這裏還得畫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自從曾國藩重點設防以來,撚軍照樣東征西討,縱橫自如,防線如同是一個擺設。畢竟曾國藩的兵力有限,在四省的廣闊大地上設防,根本沒有優勢可言。

事實證明,重點設防並不能限製撚軍的馬足,曾國藩“以靜製動”方略沒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效果,但他不信這個邪,他認為隻要設防合理,還是有希望成功的。

後來,劉銘傳提出了河防之策,經過一番實地考察後,曾國藩覺得可以考慮,因為憑借黃河、運河、淮河等天塹把撚軍圍堵到一個較小的範圍,再對他們進行圍殲,便可大功告成。

1866年5月20日,負責剿撚的曾國藩便提出了“聚兵防河”的方略,企圖進一步遏阻撚軍的流動。經過與直隸總督劉長佑、山東巡撫閻敬銘商議後,確定了運河、黃河的設防部署。在撚軍渡過沙河進入豫西南後,曾國藩又設沙河、賈魯河防線。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跨魯、豫、皖三省的三角形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