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淮軍姓李不姓曾(二)(1 / 1)

後來,曾國藩將吳昌壽參劾而去,換來了李鶴年,沒想到,李鶴年也是一路貨色,撚軍突破賈魯河、沙河防線,正是從河南防區穿越而過的。在河南與撚軍打仗,沒有河南巡撫的支持,自然是寸步難行。

第二,軍隊內部的矛盾。曾國藩指揮的軍隊有山東的魯軍、河南的豫軍、安徽的皖軍;有僧格林沁的遺部;有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自己帶的湘軍。可以說,這支軍隊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

魯軍、豫軍、皖軍都是地方部隊,隻願意在本省作戰,不願意到鄰省支持救急。但撚軍作戰,行蹤飄忽,跨越二省往往就在轉眼之間。再加上指揮不動身為主力的淮軍。軍隊內部有這麼大的矛盾,不能團結一致剿撚,失敗就在所難免了。

第三,“剿撚”的各種措施不得人心。曾國藩害怕貧苦農民造反,破壞封建社會秩序,所以,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采用了殘酷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鼓舞士氣,在剿殺撚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繼續推行“三光”政策,手段更為殘忍。

在《剿撚告示》中,曾國藩悍然聲稱:從逆者殺無赦;撚首不僅誅戮其身,兼戮其全家,並掘其祖宗墳墓。如此殘暴無理,在曆史上實屬罕見。不僅農民階級反對,一些開明紳士等也覺得曾國藩做得太過分了。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對於“剿撚”一事,曾國藩已經沒有多大信心了。

第四,得意門生李鴻章扯他的後腿。由曾國藩一手培養、提拔起來的兩江總督李鴻章與他為難,這是曾國藩最傷心的事情,也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李鴻章一直不樂意把淮軍的指揮權交給曾國藩,後來發生了曾國藩命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當騎兵隊隊長一事後,二人的關係更加微妙了。

其實,曾國藩早就準備推薦李鴻章代替自己為欽差大臣督軍“剿撚”,李鴻章本應該感恩戴德,不該在後麵掣肘,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李鴻章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在暗中處處扯曾國藩的後腿。更過分的是,在曾國藩“剿撚”期間,李鴻章還上奏曾國藩剿撚不力。可見,李鴻章多麼急切地想要取代曾國藩。

時勢造英雄,曾國藩已經不適合在疆場上廝殺了,屬於他的輝煌已經悄然而去。於是,他隻好選擇了知難而退,這是他唯一的選擇,雖然他的內心是多麼的不情願。

再創輝煌的夢想破滅了,曾國藩很鬱悶,隻好黯然神傷地回到了兩江。

後來,曾國藩將吳昌壽參劾而去,換來了李鶴年,沒想到,李鶴年也是一路貨色,撚軍突破賈魯河、沙河防線,正是從河南防區穿越而過的。在河南與撚軍打仗,沒有河南巡撫的支持,自然是寸步難行。

第二,軍隊內部的矛盾。曾國藩指揮的軍隊有山東的魯軍、河南的豫軍、安徽的皖軍;有僧格林沁的遺部;有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自己帶的湘軍。可以說,這支軍隊是名副其實的雜牌軍。

魯軍、豫軍、皖軍都是地方部隊,隻願意在本省作戰,不願意到鄰省支持救急。但撚軍作戰,行蹤飄忽,跨越二省往往就在轉眼之間。再加上指揮不動身為主力的淮軍。軍隊內部有這麼大的矛盾,不能團結一致剿撚,失敗就在所難免了。

第三,“剿撚”的各種措施不得人心。曾國藩害怕貧苦農民造反,破壞封建社會秩序,所以,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采用了殘酷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為了鼓舞士氣,在剿殺撚軍的過程中,曾國藩繼續推行“三光”政策,手段更為殘忍。

在《剿撚告示》中,曾國藩悍然聲稱:從逆者殺無赦;撚首不僅誅戮其身,兼戮其全家,並掘其祖宗墳墓。如此殘暴無理,在曆史上實屬罕見。不僅農民階級反對,一些開明紳士等也覺得曾國藩做得太過分了。失去了民眾的支持,對於“剿撚”一事,曾國藩已經沒有多大信心了。

第四,得意門生李鴻章扯他的後腿。由曾國藩一手培養、提拔起來的兩江總督李鴻章與他為難,這是曾國藩最傷心的事情,也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李鴻章一直不樂意把淮軍的指揮權交給曾國藩,後來發生了曾國藩命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當騎兵隊隊長一事後,二人的關係更加微妙了。

其實,曾國藩早就準備推薦李鴻章代替自己為欽差大臣督軍“剿撚”,李鴻章本應該感恩戴德,不該在後麵掣肘,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李鴻章不僅沒有感恩之心,反而在暗中處處扯曾國藩的後腿。更過分的是,在曾國藩“剿撚”期間,李鴻章還上奏曾國藩剿撚不力。可見,李鴻章多麼急切地想要取代曾國藩。

時勢造英雄,曾國藩已經不適合在疆場上廝殺了,屬於他的輝煌已經悄然而去。於是,他隻好選擇了知難而退,這是他唯一的選擇,雖然他的內心是多麼的不情願。

再創輝煌的夢想破滅了,曾國藩很鬱悶,隻好黯然神傷地回到了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