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京之前,曾國藩還有兩件事不放心:第一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事,他擬定親自去上海一趟;第二件是天京書局的事。
這些事情都是曾國藩親手主抓的洋務“為中國自強之本”的項目,說到洋務運動,曾國藩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
師夷長技以製夷
清王朝自嘉慶以後,便逐步走向衰落。在鴉片戰爭中又遭受嚴重挫傷,加速了清王朝崩潰的勢頭。國破家亡,這是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越來越衰弱的中國讓一部分先進的知識分子感到切膚之痛,於是紛紛行動起來,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
龔自珍最早希望用“不拘一格降人才”來拯救國家。林則徐多方收集資料,主持編譯《四洲誌》,開始向西方世界尋求救亡道路的艱苦探索。林則徐的好友魏源明確地指出了中國的出路在於“師夷長技以製夷”。曾國藩在有生之年最想看到的就是國富民強,他也覺得要想壯大自己,必須學習西方先進的東西。於是,他決定興辦洋務運動,試圖把夢想變為現實。
就洋務運動來說,曾國藩是積極的倡導者,也是熱情的實踐者,被譽為洋務運動的領袖。這不是空口說大話,有史料為證:
1861年攻克安慶後,曾國藩開辦了安慶內軍械所,這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軍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又稱“內軍械所”,規模較小,以手工仿製開花炮、彈藥及輪船,為湘軍提供部分武器裝備。科學家徐壽曾在這裏主持製造中國第一艘輪船。後來,湘軍攻陷南京後,便遷往南京,後來並入金陵機器製造局。
1865年6月,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上海虹口購買了美商的一座鐵廠,改名為“江南製造總局”。其實,曾國藩早在1863年便有此意,所以,盡全力支持李鴻章,使江南製造總局規模空前,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兵工廠。
此外,為了更方便地學習洋人的先進技術,曾國藩在1867年設立“翻譯館”,聘請洋人主持譯務。這個翻譯館是中國由政府創辦的曆史最久、出書最多的翻譯中心,它不僅培養了許多中國近代科技人才,而且對近代思想界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同治七年(1868年5月31日),曾國藩到上海視察江南製造總局。9月,江南造船廠試製的第一艘輪船駛到江寧,看著完全靠國人的力量造出的輪船,曾國藩興致很高,決定登船試航。站在船頭上,迎麵涼風習習,船行駛的速度很快,完全可以和洋人的輪船相媲美,有了這樣的輪船,以後就不怕洋人欺負了。最後,曾國藩還給這條輪船取名“恬吉”。
除了積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製造先進武器外,曾國藩還積極地學習西方的練兵、設防之法,做到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戰。晚年的曾國藩還曾經提醒慈禧太後:“兵是必要練的。哪怕一百年不開仗,也須練兵防備。”
在進京之前,曾國藩還有兩件事不放心:第一是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事,他擬定親自去上海一趟;第二件是天京書局的事。
這些事情都是曾國藩親手主抓的洋務“為中國自強之本”的項目,說到洋務運動,曾國藩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