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燙手山芋(1 / 2)

以奕為代表的清政府甘願向洋人低頭,可全國的百姓就沒這麼好的耐性了,所以遍及全國的教案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情。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的南昌教案、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衡陽湘潭教案、同治四年七月的酉陽教案等等,都是與法國天主教發生的流血衝突。這些慘案都是以犧牲大清百姓的利益結案的。眼下法國的損失比哪次都要多,他們不知又要從大清攫取多少好處,如何處理這個案子呢?一想到這件事,奕就頭痛欲裂。

而兩宮太後和小皇帝隻希望大清能少一點動亂,至於洋人如何在大清領土上胡作非為,她們從來不管,所以更願意掏錢息事寧人。

結果,清政府因為害怕已經把炮口對準大清的洋人,便向各國承諾:保護各國在華利益,嚴懲肇事凶手,公正處理天津教案。另外,為了表示誠意,還派出崇洋媚外的崇厚充當出使法國的欽差大臣,賠禮道歉。

但是,沒有看到真金白銀的洋人根本不領情,反而咄咄逼人,揚言如果清政府的處理和賠償不能讓他們滿意,便要把天津化為焦土,還要打到北京去,火燒紫禁城,割掉慈禧的腦袋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

囂張!簡直是囂張至極!落後就要挨打,千古都是這個道理。

事態越來越嚴重了,必須派一個得力的大臣去收拾這個爛攤子,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派誰去合適呢?恭親王奕想到了曾國藩,也許這匹老馬能力挽狂瀾,息事寧人。

雖然這個差事不好辦:如果對鬧事的群眾處理得太輕,不滿意的七國列強就有可能聯合起來向大清發難,如果真的打起來,自己就是不被慈禧罵死,也逃脫不了牢獄之災。如果對鬧事的人處理得太重,就可能激起國人的憤怒,被扣上賣國賊的惡名。但恭親王奕還是選定了曾國藩,因為讓曾國藩處理天津教案不是憑空抓的,而是有根據的:

同治七年七月(公元1868年8月),法國天主教教士金緘三在揚州三義閣所辦的育嬰堂死去幼嬰14名,據調查,該育嬰堂在數月內非正常死去40多名嬰兒,因而發生群眾性的反洋教鬥爭,搗毀法國三義閣育嬰堂,並將英國在揚州開設的“內地會”教堂焚毀。

兩江總督曾國藩聞訊後,趕緊與英、法兩方代表談判,答應嚴懲揚州地方官,賠償所有損失,在教堂前立碑,申明保護傳教士等過分要求。

雖然穩住了洋人,但群眾不樂意了,認為曾國藩屈服洋人,犧牲了國人的利益。曾國藩害怕事態擴大,勸群眾不要鬧事,他費盡全力,才平息了揚州教案。

既然曾國藩能處理好揚州教案,那麼天津教案也應該沒問題。於是,奕提議火速派曾國藩去天津善後。此刻,朝廷已經被洋人的軍艦嚇破了但,恨不得趕緊息事寧人,於是,也顧不得曾國藩越來越差的身體狀況,同意了派他前去處理天津教案。

就這樣,這個燙手山芋被扔到了曾國藩手裏。

以奕為代表的清政府甘願向洋人低頭,可全國的百姓就沒這麼好的耐性了,所以遍及全國的教案是最讓人頭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