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命運的轉折點(1 / 2)

麵對情緒高漲的群眾,曾國藩隻得下轎傾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洋教士及教民如何欺壓中國百姓,如何殘忍殺害中國幼童,豐大業等如何槍擊中國官員等情況敘述一遍。還有人怨恨崇厚袒護教會,不秉公處理天津教案。

這些情況,曾國藩在離開保定前就已經有所了解了,否則他就白在官場混了。其實,在來天津之前,曾國藩便打定主意與洋人議和,隻要不引起戰爭,什麼條件都可以答應。

因為上諭明文令他“將為首滋事之人查拿懲辦”,讓他“持平辦理,以順輿情而維大局”,絕不是讓他得罪各國,更不能把關係搞僵引起國際爭端和武力衝突。

不過,麵對民眾,他還是裝成救世主的模樣,向大家保證一定秉公辦理,給大家一個說法。

回到轎子裏,耳邊還回蕩著民眾的讚美之聲:什麼包青天再世,什麼救世主等等。曾國藩一下感覺很慚愧,心也變得如同千斤鐵錘一樣沉重。看看被蒙在鼓裏的民眾,他真有些抬不起頭來。可是,國力衰退,惹不起洋人,麵對洋人的霸道,他也無能為力。也許隻有不把洋人惹火,才能保住大清的社稷,才能讓百姓過上太平的日子。

進城後,曾國藩不顧一路旅途勞頓,便著手處理天津教案了。

剛吃過晚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便前來拜訪,崇厚直屬直隸總督管轄,在曾國藩麵前恭敬有加。他向曾國藩訴苦道:天津形勢越來越惡劣,府、道都躲得遠遠地,生怕和這事扯上關係,如今整個擔子都壓在他身上,全城百姓都罵他是漢奸,清政府逼他盡快解決糾紛,就連法國人也在找他。

如果有個地縫,崇厚恨不得鑽進去,永遠不再出來。看著焦頭爛額的崇厚,曾國藩知道,現在這個爛攤子隻有靠自己來收拾了。雖然曾國藩不喜歡崇厚這個人,但要在天津辦事,還是離不開崇厚的幫助。所以,對崇厚的處境深表同情,並安慰了一番。

對於天津教案,崇厚的態度很明確:這個案子純屬百姓無知挑釁,天主教教義仁慈,教會不會幹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

曾國藩很討厭崇厚的這種媚外態度,不過,自己雖然不媚外,也希望能秉公處理,但感覺是那麼的力不從心。既然來到了天津,不管結果怎麼樣,過場還是要走的。於是,他命令崇厚等人去育嬰堂繼續了解情況,並準備提審武蘭珍等罪犯。

說心裏話,曾國藩對天主教一向比較反感,他根本不相信這些洋人會懷著菩薩心腸,不遠萬裏,來到中華大地行善事。再說,長毛就是學了天主教這一套,結果造成十多年的大亂。

他一向認為:與洋人爭鬥,不要計較眼前的勝負,而要看長遠的輸贏。目前,大清的國力不如洋人,如果開戰,除了一敗塗地,沒有半點勝算的可能。所以在自己還不夠強大的時候,必須忍辱負重,圖謀更大的發展。

於是,曾國藩寫了一篇《諭天津士民示》,告誡天津民眾對教堂傳聞要查訪確實,不可以莽撞行事。並宣告皇上妥協處理教案的意圖公布於眾。

麵對情緒高漲的群眾,曾國藩隻得下轎傾聽。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把洋教士及教民如何欺壓中國百姓,如何殘忍殺害中國幼童,豐大業等如何槍擊中國官員等情況敘述一遍。還有人怨恨崇厚袒護教會,不秉公處理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