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步艱難、進退維穀的曾國藩後悔莫及,怎麼當初頭腦一熱,就接受了這個差事呢?否則也不會走上這個四麵懸崖的絕路。
這難道就是命?自己注定不能畫個圓滿的句號?曾國藩抬頭仰望蒼穹,蒼穹無語,曾國藩更是無語。
此時,正好發生了普法戰爭,法國有些顧不上中國的事情了。京、津民眾也掀起反侵略、反投降的風浪。一些大臣認為這是個好時機,便鼓動曾國藩趁法國內亂之際,迅速解決天津教案,如果法國人不樂意,就徹底把這些法國佬趕出中國去。
對大清來說,國際形勢是好的,曾國藩也曾動搖過,但他還是認為大清朝已經腐敗到骨子裏了,經不起折騰了;一把手慈禧太後也希望穩定,不想打仗。還有,萬一法國聯合其他列強作戰,大清未必能撈到什麼好處,沒準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所以,經過冷靜思考後的曾國藩最終選擇了議和,而不是發動戰爭。
同治九年六月十九日(1870年7月17日),曾國藩在天津會見了法國駐華公使羅淑亞,正式開始談判。
談判雙方如果地位平等,還有得一談,但現在二人所處地位太不平等了,一個是有恃無恐,蠻不講理;一個是完全被動,等待對手裁決。所以,曾國藩也不打算進行毫無意義的口舌之爭,決定按照上麵的吩咐,嚴辦殺人凶手,賠償洋人的損失。
剛開始,羅淑亞的態度還可以,所提條件也不過分,本以為可以結束談判了。不料兩天以後,羅淑亞糾合英國公使威妥瑪聯名修書一封:必須賠償白銀50萬兩;正法所有凶手,尤其是“暴亂之首”天津道員周家勳、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總兵陳國瑞等。
還威脅道:如果在10他之內不能兌現要求,法國第三艦隊和英國加爾各答艦隊隊將炸平天津,攻進紫禁城。
曾國藩氣憤至極,好歹也是個駐華公使,怎麼能出爾反爾?其實,原因很簡單,有了英國這個幫凶,羅淑亞不再勢單力薄,再加上強大的軍艦做後盾,他可以肆無忌憚地提各種要求。
猖狂,猖狂至極,簡直就是一群地痞無賴。
中國官員即使犯罪,也應該由大清皇上處置,豈能輪得到洋人指手畫腳,再說,天津地方官也沒什麼大錯,憑什麼抓人。
忍無可忍的曾國藩向慈禧太後請示,該如何辦理。隻要慈禧一聲令下,曾國藩就能拚了這把老骨頭,和洋人死戰到底。
可慈禧還是那六個字:不可得罪洋人。所以,曆史上就沒出現晚年曾國藩和洋人死磕的一幕。
為了討洋人歡心,避免事情鬧大,曾國藩隻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快刀斬亂麻般把天津教案快速了結:正法20人,充軍25人,賠償白銀49萬兩,知府張光藻、知縣劉傑交刑部治罪。
曾國藩的處理方案一出台,馬上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憤怒,甚至連曾國藩的親友都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一致認為,曾國藩這麼做就是賣國,把國人的臉都給丟盡了。“賣國賊”的帽子便毫不留情地扣在了他的頭上。
舉步艱難、進退維穀的曾國藩後悔莫及,怎麼當初頭腦一熱,就接受了這個差事呢?否則也不會走上這個四麵懸崖的絕路。
這難道就是命?自己注定不能畫個圓滿的句號?曾國藩抬頭仰望蒼穹,蒼穹無語,曾國藩更是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