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我很醜,但我的詩很美麗(1 / 3)

這也怪不得鄭小姐,連孔子都曾經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呢。

子羽大名澹台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學生,因為長得醜,孔子對他一直很冷淡。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武俠小說,所以孔子不了解“通常姓複姓的人都是武林高手”這個通例,於是坐視澹台同學離開了他。

澹台子羽發奮圖強,自學成才,後來也自成一派,弟子眾多,南渡講學時,竟有三百多學生隨行。孔子聽說後,十分感慨,遂發出“以貌取人”的千古一歎。

孔聖人都在意顏值,何況鄭小姐肉眼凡心?

羅隱做不成宰相女婿,隻好向青樓中尋求安慰。反正妓女們是隻要給錢就可以假裝相好的,長得好當然服務心情好,長得醜也不影響營業額。

羅隱的相好叫雲英,當然也可能隻是個代稱。總之他十年前考舉時曾經路過鍾陵,在煙花巷買醉時認識了這位雲英姑娘。如今過了十年,仍然不第,於是舊地重遊,又去找雲英消愁。

雲英能在青樓蹉跎十載,顯然眼光和心思都不是很靈光,有點不會聊天,乍一見沒想起這醜男人是誰,及至羅隱提醒說我是當年那個喝醉的舉子,雲英竟然拍手大笑起來:“羅秀才猶未脫白矣。”

前麵說過,白衣指平民,羅隱一直不第就一直不能“釋褐”,故曰“未脫白”,仍是一介白丁。這雲英還真是不客氣,哪兒疼往哪兒戳。

羅隱又是慚愧又是惱怒,心道咱倆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哥莫要笑二哥,我不是狀元,你也不是頭牌。我沒有中舉及第,你也未能從良上岸,能比我好到哪兒去呀,居然還敢嘲笑我。

於是半是反擊,半是自嘲,當下題了一首《贈妓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二)

羅隱“十上不第”,無關才情,而是輸給運氣與口碑。

最初的科舉不中肯定是因為運氣差了點。他24歲入京趕考,連續六年不第,於是雙管齊下,一邊寫了首《投所思》哀歎,一邊寫了篇《讒書》抒憤。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

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

雕琢隻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淒惶未可知。

詩倒還隻是尋常的落第抒憤,無傷大雅;然而文卻是充滿譏諷的小品文,針貶時弊,隱喻良多,得罪了不少對號入座的人士。所以詩人羅袞歎其不幸:“讒書雖勝一名休。”

《唐詩紀事》中記錄了一段軼聞,說唐昭宗聽說了羅隱才名,想給他個官位,但是有大臣奏議說:“羅隱雖有才,但是為人輕薄,先帝明皇創開元盛世,那般聖德昭昭,他還要寫詩譏諷,何況他人?如果召他入朝,同僚們必遭其淩虐,何以自處?”並且獻上一首羅隱寫的《華清宮》詩,這件事就歇菜了:

這也怪不得鄭小姐,連孔子都曾經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呢。

子羽大名澹台滅明,字子羽,是孔子的學生,因為長得醜,孔子對他一直很冷淡。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武俠小說,所以孔子不了解“通常姓複姓的人都是武林高手”這個通例,於是坐視澹台同學離開了他。

澹台子羽發奮圖強,自學成才,後來也自成一派,弟子眾多,南渡講學時,竟有三百多學生隨行。孔子聽說後,十分感慨,遂發出“以貌取人”的千古一歎。

孔聖人都在意顏值,何況鄭小姐肉眼凡心?

羅隱做不成宰相女婿,隻好向青樓中尋求安慰。反正妓女們是隻要給錢就可以假裝相好的,長得好當然服務心情好,長得醜也不影響營業額。

羅隱的相好叫雲英,當然也可能隻是個代稱。總之他十年前考舉時曾經路過鍾陵,在煙花巷買醉時認識了這位雲英姑娘。如今過了十年,仍然不第,於是舊地重遊,又去找雲英消愁。

雲英能在青樓蹉跎十載,顯然眼光和心思都不是很靈光,有點不會聊天,乍一見沒想起這醜男人是誰,及至羅隱提醒說我是當年那個喝醉的舉子,雲英竟然拍手大笑起來:“羅秀才猶未脫白矣。”

前麵說過,白衣指平民,羅隱一直不第就一直不能“釋褐”,故曰“未脫白”,仍是一介白丁。這雲英還真是不客氣,哪兒疼往哪兒戳。

羅隱又是慚愧又是惱怒,心道咱倆同是天涯淪落人,大哥莫要笑二哥,我不是狀元,你也不是頭牌。我沒有中舉及第,你也未能從良上岸,能比我好到哪兒去呀,居然還敢嘲笑我。

於是半是反擊,半是自嘲,當下題了一首《贈妓雲英》: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二)

羅隱“十上不第”,無關才情,而是輸給運氣與口碑。

最初的科舉不中肯定是因為運氣差了點。他24歲入京趕考,連續六年不第,於是雙管齊下,一邊寫了首《投所思》哀歎,一邊寫了篇《讒書》抒憤。

憔悴長安何所為?旅魂窮命自相疑。

滿川碧嶂無歸日,一榻紅塵有淚時。

雕琢隻應勞郢匠,膏肓終恐誤秦醫。

浮生七十今三十,從此淒惶未可知。

詩倒還隻是尋常的落第抒憤,無傷大雅;然而文卻是充滿譏諷的小品文,針貶時弊,隱喻良多,得罪了不少對號入座的人士。所以詩人羅袞歎其不幸:“讒書雖勝一名休。”

《唐詩紀事》中記錄了一段軼聞,說唐昭宗聽說了羅隱才名,想給他個官位,但是有大臣奏議說:“羅隱雖有才,但是為人輕薄,先帝明皇創開元盛世,那般聖德昭昭,他還要寫詩譏諷,何況他人?如果召他入朝,同僚們必遭其淩虐,何以自處?”並且獻上一首羅隱寫的《華清宮》詩,這件事就歇菜了:

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

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

關於羅隱議官被廢,《北夢瑣言》中還有另一個版本。說有一次有朝臣舉薦羅隱,但是有個叫韋貽範的朝臣說:“我有一次和羅隱同船,那時候並不認識他。但是舟人告訴他說:‘這船中坐著位朝中大臣。’羅隱卻說:‘什麼大臣,我用腳夾筆寫的文章,也可以敵得過好幾個大臣。’如果讓他登科做官,那我輩不知道會被排揎成什麼樣子。”這話一出,連皇上也不願意召羅隱入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