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我很醜,但我的詩很美麗(2 / 3)

這樣一個劣跡斑斑的羅隱,估計考官們每每看見他的卷子,恨不得隨手撕碎再跺上幾腳,又怎麼會讓他高中?

不知道這故事中那位舉薦羅隱的大臣是不是鄭畋,但是鄭宰相確實是幫他說過好話的,也曾在皇上麵前舉薦,但就為了羅隱的大嘴巴,朝中反對者眾,讓宰相也幫不上腔了。

羅隱打動鄭小姐的是《牡丹花》,而打動鄭宰相的是《籌筆驛》:

拋擲南陽為主憂,北征東討盡良籌。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千裏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唯餘岩下多情水,猶解年年傍驛流。

籌筆驛,在四川廣元,諸葛亮伐魏時,曾在這裏運籌帷幄,所以這是一首紀念諸葛亮的詩。

首聯說諸葛亮因劉備三顧茅廬而辭別南陽隱居生活,為了劉備而苦心謀劃,東征西討,建功立業。

頷聯是詩眼所在。天時地利之際,赤壁之戰借東風火燒連營,大敗曹操水軍,何等威武痛快;然而時運不濟時,縱使英雄無畏,卻難施展,徒呼奈何。

這一句既是說諸葛亮,也抒發了作者自身有誌難酬的感慨,遂為千古佳句。

頸聯則說的是諸葛亮死後,天下人不把小皇帝阿鬥放在眼裏。譙周勸他投降,阿鬥竟然聽從,從此樂不思蜀,斷送了蜀地大好河山。

兩朝冠劍,既可泛指劉備、阿鬥兩朝的文武大臣,也可特指諸葛亮,因為他羽扇綸巾,既管政務,又管軍事,文武全才。如果他還在,一定會恨死譙周的。

尾聯是律詩最常見的手法,情歸流水,寄托哀思。說驛亭岩下的江水,猶自傍亭而流,好像還在懷念著故人往事。

自古以來詠諸葛詩作中,屬杜工部的《蜀相》最為著名: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羅隱的這首詩,名氣雖不如杜甫,但氣力不弱。杜甫的重點放在諸葛亮出山鼎盛之時,“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而羅隱的重點則放在劉備死後托孤,壯誌難酬之際,“千裏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

杜甫的著力點在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千鈞之力來收束全文,點明主旨;而羅隱的重頭戲卻在頷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早早揭盤。

鄭畋差不多算是唐朝最後一位明相了,曾寫下《討巢曲檄》激勵四方,出兵勤王。可謂文武雙全,胸懷大誌,奈何君主不明,遂常懷無力之感。看到這首詩,自然頗有同感,引為知己。

隻可惜,羅隱名聲實在太壞,長得又太醜,鄭畋縱然惜才,卻在私不能招羅隱為婿,在公不能舉羅隱為官,自己也很不好意思。

羅隱更是無奈,於是來到舉子們高中之後賜宴流觴的曲江邊,空自羨慕徘徊一番,寫了首《曲江春感》,怏怏地告別了長安。

江頭日暖花又開,江東行客心悠哉。

高陽酒徒半凋落,終南山色空崔嵬。

聖代也知無棄物,侯門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歸去來。

(三)

羅隱隱歸還是受到一位叫劉讚的朋友的勸誡。

劉讚大概是旁觀者清,看不得羅隱這樣奔波十幾年屢敗屢戰,知道他的落第至少有一半原因是譏諷太過得罪人多,而且長得這麼醜,估計就算中了舉也很難過銓選麵試這一關,所以考不考舉實在沒有意思。於是寫了一首詩勸他:

贈羅隱

人皆言子屈,獨我謂君非。

明主既難謁,青山何不歸。

年虛侵雪鬢,塵枉汙麻衣。

自古逃名者,至今名豈微。

羅隱見詩之後,頗有感觸,遂遠離長安。

但他並不甘於隱居生活,一直在尋找新的晉身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望投轅,他決定投奔吳越王錢鏐。

錢鏐(音liú)(852—932),杭州臨安人,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長大後自名錢鏐。

前一篇文末我們說過,在農民起義蜂起全國的時候,浙江有個獨立王國安守一方,就是錢鏐統治的吳越國。

錢鏐和羅隱一樣醜,甚至可能比羅隱更醜。因為醜到出生時把接生婆嚇得手抖,差點把他摔到地上。父親錢寬看到這個醜得出奇的怪物,認為不祥,想把他直接沉井了事,是祖母憐惜,留了他一條性命,因而小名“婆留”。到現在浙江還有“婆留井”景勝。

羅隱後來投奔了錢鏐,因為感謝錢鏐的收留,連帶也感謝那口井,特地為那口井寫了篇《婆留井頌》,文中說:“於惟此井,亭育坎靈。有莘有邰,實此儲英。時有長虹,上貫青冥。是惟王氣,宅相先徵。愛啟霸王,奠綏蒼氓。沛膏浙澤,配德東溟。”

錢鏐自幼習武,擅騎射,精易書,長大後的職業和黃巢一樣,是以販賣私鹽發家的。

私鹽團夥都是有武裝的,可以用來起兵反叛,當然也可以用來保衛家園。錢鏐是後者。戰亂之時,錢鏐率部投軍,保衛鄉裏,屢立戰功,累遷至鎮海軍節度使;後因董昌叛唐稱帝,受詔平逆,再加鎮東軍節度使,勢力越來越強大,漸漸占據以杭州為中心的兩浙十三州,被封為越王。

錢鏐的聰明之處在於,雖然成立獨立王國,卻始終尊中原王朝為正朔,和平共處,歲歲進貢,必要時還派軍幫助朝廷討伐叛逆,因此保得兩浙衣食無憂,在風雨飄搖的晚唐竟能獨安一隅,百姓安居樂業,實可謂賢王是也。

錢鏐王共在位41年,造壩開田,保境安民,使漁鹽桑蠶之利甲於江南。他在錢塘江修築堤壩時,因海潮洶湧,幾修不成。大家都認為潮神作怪,錢鏐遂於八月十八日,在江邊布下一萬弓箭手,張弓搭箭,怒斥潮頭:“若爾再敢進犯,必射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