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貴族遠去(1 / 2)

原本就是滿腹經綸,又加上渾身剛正之氣,他的奏折,常常一氣嗬成,條分縷析,情理並茂,竟然是參一個倒一個,搞得一時滿朝側目,卻又奈何不了他。

張佩綸當年的狂放之氣,由此可見一斑。

後來,張佩綸加入李鴻章幕下,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他書生狂傲,議朝政,參大臣,慢慢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

一八八四年,中法戰事起,張佩綸再次上書請求發展水師,獻抗法策略。同年,恭親王奕等人被西太後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已失大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清廷就來個順水推舟,把這塊死硬難纏的石頭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

書生意氣,終難抵國家積貧積弱的大勢。風雨飄搖的南海福建海防線上,盡管張佩綸一到任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政務中,查勒船政局,查看閩江沿岸各地要塞形勢,嚴密部署,但以書生之力終究無力與強大的朝廷對抗。清廷不許先發製人,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大量法國軍艦駛入閩江。

光緒十年中法馬江之戰中,中國軍隊被法軍打得大敗,身為主帥的張佩綸眼看自己手中的軍用地圖已成一張廢紙,滂沱大雨中,隻得頭頂一隻破銅盆倉皇出逃。這也成了他無法逃脫的罪名。盡管後來的曆史事實證明,拿當時的中國軍隊去碰法軍無異於以卵擊石。可誰又會去考慮那些呢?再加上當年他曾參人無數,這次,終於輪到他了。

回到京城,朝中大臣群起而攻之。張佩綸就此被革職充軍,流放東北察哈爾察罕陀、羅海、張家口等地,一去三年。

三年後,重返北京,此時的張佩綸已是年過四十的中年人,昔日的名士風流早已不在,政路茫茫,夫人去世,光景好不淒慘。好在,他遇上了李鴻章。曾被他參奏過的李鴻章愛才不計舊惡,在張佩綸被革職充軍後就屢次接濟他,最終又把他弄回來再度招他入自己的幕下做記室。不但如此,李鴻章還做主將自己如花似玉的大女兒李菊耦嫁給他。

李菊耦那時二十三歲,風華絕代一佳人,能詩、善琴、懂弈棋、煮茗,自幼詩書相伴,父親又極是寵愛,常帶她在身邊代看公文,耳濡目染,言談見識自有一番男兒大氣。母親趙氏卻死活不同意這門親事,大罵李鴻章老糊塗。李菊耦的見識倒是非同一般,她相信父親李鴻章的眼力是沒有錯的,於是欣然下嫁。

張佩綸與李菊耦結婚後,曾一度得到李鴻章的重用,輔佐其政治改革。一九〇〇年,義和團起義時,經李鴻章推薦,張佩綸從天津複出到北京,任翰林院編修。後來,他在協助李鴻章與八國聯軍各代表談判時,在對俄態度上與嶽父意見不合,又不便頂撞,隻好稱病不出。他偕夫人離開北京,在南京蓋了大花園偕隱,發誓自此閉戶讀書,對李鴻章的政治、外交各方麵“斷不置喙”。

原本就是滿腹經綸,又加上渾身剛正之氣,他的奏折,常常一氣嗬成,條分縷析,情理並茂,竟然是參一個倒一個,搞得一時滿朝側目,卻又奈何不了他。

張佩綸當年的狂放之氣,由此可見一斑。

後來,張佩綸加入李鴻章幕下,在天津參觀海防工事,參議海防事務。他書生狂傲,議朝政,參大臣,慢慢成為“得名最遠,招忌最深”的清流黨人。

一八八四年,中法戰事起,張佩綸再次上書請求發展水師,獻抗法策略。同年,恭親王奕等人被西太後清理出軍機處和總署,張佩綸企圖挽回,由此與清廷意見相左,加上朝內樹敵過多,在政治上已失大勢。恰逢中法關係緊張,清廷就來個順水推舟,把這塊死硬難纏的石頭派往福建會辦海疆事務。

書生意氣,終難抵國家積貧積弱的大勢。風雨飄搖的南海福建海防線上,盡管張佩綸一到任就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政務中,查勒船政局,查看閩江沿岸各地要塞形勢,嚴密部署,但以書生之力終究無力與強大的朝廷對抗。清廷不許先發製人,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大量法國軍艦駛入閩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