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金童玉女(1 / 2)

如果說厚重的家世背景、嚴格的家訓家教,讓張廷重受益並在學識上有所收獲,那麼從另一個層麵上講,那一切也成了他的枷鎖,讓他的生活、思想、情感、事業一生都無法走出這道鎖的羈絆。

我父親一輩子繞室吟哦,背誦如流,滔滔不絕一氣到底,末了拖長腔一唱三歎地做結。沉默著走了沒一兩丈遠,又開始背另一篇。聽不出是古文、時文還是奏折,但是似乎沒有重複的。我聽著覺得心酸,因為毫無用處。(張愛玲《對照記》)

張廷重前清遺少的作風,與他所處的時代、家庭都有脫不掉的幹係,與他自身的性格也有很大因素。說起他的性格,不得不說說他的母親李菊耦。

李菊耦年紀輕輕守寡,守著一份偌大的家業和一雙年幼的兒女,一麵是母子們手無寸鐵坐吃山空,一麵要擔起培育兒女長大繼承丈夫遺誌與家業的重任,心中的惶恐可以想見。落實到行動上,便是她對兒女非同尋常的教育。

對兒子,她怕他像其他的公子少爺一樣學壞,她讓他從小穿顏色嬌嫩的衣履,給他穿得花紅柳綠,給他穿樣式過時的滿幫花的花鞋。她可不管他能不能穿得出去。

對女兒,倒給她穿男裝,稱她“毛少爺”。

如此陰陽顛倒的怪癖,讓這位從前清走來的世家小姐在親戚間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差,最終隻落得“孤僻”二字。

那樣的怪癖讓她的兩個子女發展得極不平衡:女兒張茂淵,個性獨立,思想開放,年紀輕輕就漂洋過海求學去了,一輩子都力求獨立自主;兒子張廷重,靠著他從父親手裏接過來的家業過完一生,直到把祖上交給他的最後一套房產賣光,最後在借住的一處十四平米的小房裏慘然離世。這自然是後話。

若說張廷重身上充滿完全沒落的貴族陳腐味兒,與新思想、新觀念、新的價值觀和生存方式絕緣,也是冤枉他。事實上,在很多時候、很多方麵,他與自己那個擁有新思想的妻子不相上下。他的房間裏有大堆白話文的平民化小報,在汽車還很稀缺的年代裏,他就已注重購買國外的名牌汽車。他的書架上擺著批判舊文化舊製度的《胡適文存》,他還將胡適引為自己的同道中人。他喜歡看西洋小說,喜歡書中那股自由、不受羈絆的空氣。

張愛玲就曾在父親的書架上找到一本蕭伯納的書《心碎的屋》,空白處還留著他的英文題識:

天津,華北。

一九二六。三十二號路六十一號。

提摩太.C.張

題識的語法浸潤著西洋語言的深深影響。由此可以看出,他對西洋思想,曾經一度也如妻子一樣是諳熟而欣賞的。

但他終究不能同妻子一樣,他沒有勇氣同自己的階級、自己過往的日子告別,而那些新思想,無疑會破壞掉他先前的一切。所以,那些新思想也隻在他的生命中活躍了那麼一下,便複歸寧靜。他還是活在貴族遺少的生活裏——抽鴉片、賭博、下館子、花天酒地,這些貴族遺少身上有的毛病,張廷重一樣都不少。結婚沒多少時日,張廷重身上的這些惡習毛病便一一暴露出來。

如果說厚重的家世背景、嚴格的家訓家教,讓張廷重受益並在學識上有所收獲,那麼從另一個層麵上講,那一切也成了他的枷鎖,讓他的生活、思想、情感、事業一生都無法走出這道鎖的羈絆。

我父親一輩子繞室吟哦,背誦如流,滔滔不絕一氣到底,末了拖長腔一唱三歎地做結。沉默著走了沒一兩丈遠,又開始背另一篇。聽不出是古文、時文還是奏折,但是似乎沒有重複的。我聽著覺得心酸,因為毫無用處。(張愛玲《對照記》)

張廷重前清遺少的作風,與他所處的時代、家庭都有脫不掉的幹係,與他自身的性格也有很大因素。說起他的性格,不得不說說他的母親李菊耦。

李菊耦年紀輕輕守寡,守著一份偌大的家業和一雙年幼的兒女,一麵是母子們手無寸鐵坐吃山空,一麵要擔起培育兒女長大繼承丈夫遺誌與家業的重任,心中的惶恐可以想見。落實到行動上,便是她對兒女非同尋常的教育。

對兒子,她怕他像其他的公子少爺一樣學壞,她讓他從小穿顏色嬌嫩的衣履,給他穿得花紅柳綠,給他穿樣式過時的滿幫花的花鞋。她可不管他能不能穿得出去。

對女兒,倒給她穿男裝,稱她“毛少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