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好的讚美要真誠,並且發自內心。我聽到很多人讚美別人的時候,都唯唯諾諾、聲如蚊蚋。這種態度不可取,如果你用這樣的態度和語氣來讚美別人,那麼寧可不要去說。我們觀察那些成功的銷售人員,會發現他們誇讚別人的時候,都大大方方、不做作。有時候,明知道對方是為了你口袋裏的錢,你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高興。要知道,當一個人心情好的時候,大腦就會活躍,思考事情的時候就會傾向於積極的一麵,這種積極會推動和加速兩個人的互動關係。所以下次,哪怕你隻是要誇對方的形象很儒雅,你也要大大方方,大聲地說出來。
第二,好的讚美要令人放鬆,讓人覺得不誇張。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我們誇讚了某個人之後,他和我們的關係非但沒有變得親近,反而還疏遠了,對方想見我們的積極性反而越來越低了。
人們在自己的行為中追求一致性,如果你的讚美表現出一種隻是給對方“戴高帽”的感覺,對方就會因為難以達到你的讚美,而與你保持距離。
例如,你對一個人說:“您真是個好人,每次當我需要您的時候,您都會義無反顧地支持我。”不是這個讚美不真誠,而是你的讚美中暗含著一種要求:對方“每次”都要“義無反顧”地支持你,這樣才能符合你說的“真是個好人”的標準,這真是極高的期待和要求!
正確的讚美應該是就事論事地提到,這次對方的幫忙有多麼及時。隻要你把自己當時麵臨的艱難處境說得令人感同身受,對方就能知道這是你對他熱心幫忙的讚美。
第三,好的讚美要靈活、有花樣。
1.可以配合一個小禮物進行讚美。我有一個朋友收到了下屬的一個禮物,是一條領帶。這個禮物選得有品位,又不誇張。更有意思的是,這個朋友還聽到下屬對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謝謝您一直以來的信任,希望您繼續領著我、帶著我,一起成長和進步。”哪個領導會拒絕這樣送來的“領帶”呢?
2.滿足對方的多個需求。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的五大需求,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
其中,社交需求是人對友誼、愛情和社會關係的需求。一個人感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需要,從而感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一般情況下,隻要你向對方表達了感謝和讚美,都能夠滿足對方的這種心理需求。
尊重需求屬於較高層次的需求,如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對成就或自我價值的個人感覺,又包括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看似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有重合的地方,但在實際運用上卻有大大的不同。你對一個人說“老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和你對著一群人說“老王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對老王的刺激當然不同。所以,你可以使用“在公開場合表達對對方的讚美”這一招。這樣,你讓對方的兩個心理需求都滿足了!
好的讚美需要以各種形式擴散,你當著老王的麵讚美老王,和你背著老王去讚美老王,在當事人心中,感受又不一樣。一個人在別人背後讚美他,會顯得沒有功利心,這會讓一句平平常常的話變得更加真誠、令人感動。相信我,不要以為背後表揚人不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裏,它會比你想象中的傳達速度更快!
3.讚美越含蓄,才會顯得越高級。
讚美可以很具體。對方完成了一項工作,你與其大聲吆喝說他太厲害了,不如將他的工作難點進行拆分。當你努力說這個工作原本有多麼難,而對方能夠克服困難完成的時候,你就已經是在讚美對方了。
明貶暗褒有轉折。你可以這樣說:“我剛認識你的時候,對你有距離感,因為通常一個能力像你這麼強的人,都會看不慣別人,對其他人沒有太多包容性。後來,我和你一接觸,發現你真的太難得了,你對自己要求很高,但是待人卻那麼寬厚!”
讚美可以“曲徑通幽”。你對一個人說“您是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對方一定會聽過就忘,甚至有的人還會反感,覺得他是否有地位不必由你來評價和論斷。但是,如果你了解他的家庭結構,你說:“這次的事情多虧您幫忙。對於您而言,真的是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除了工作夥伴,就是在家庭生活中,您的家人也一定會因為有您在身邊而感覺特別踏實和安心吧?”這樣的讚美,不但是讚美,還延續了話題。接下來,你們從工作就聊到了家人,從而迅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找出令對方興奮的話題
我們和自己不太了解的人說話,想開啟一個話題是有些冒險的,甚至是那些我們好久不見的朋友,因為我們對對方的信息掌握得不全麵,一開口都有可能造成尷尬。
再會說話的人也會遇到尷尬的場麵,也會有自己當下解決不了的問題。說話是一輩子的功課,在麵對一些陌生人的時候,永遠都要有謹慎的心態,盡量多掌握對方的信息。
當我們掌握了對方的一些基本信息的時候,該怎麼聊天能讓對方產生興奮的感覺,願意繼續和我們聊下去呢?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第一,聊對方最看重的事情。
總有一些話題,能涉及人們的共性,也是比較容易把握的話題。隻是如果我們不學習,我們就會忽視這些話題。生活中,我常常遇到這樣的提問:“為什麼我和一個人聊天,開始的時候聊得還挺好的,後來慢慢地,不知道為什麼,對方就沒熱情了,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我們看如下一段對話:
小李:“關於這次合作的細節,楊先生讓我和您聯係。”
某客戶的市場部負責人蘇女士:“好的,歡迎談合作。你們公司在業內很知名,早就聽說過。”
小李:“那太好了,我們約個時間,我去拜訪您吧。”
蘇女士:“我們盡量安排在工作日吧,周末我想在家裏照顧孩子。”
小李:“您有孩子啦?”
蘇女士:“是的,嗬嗬,一兒一女。”
小李:“那您下周一方便嗎?”
蘇女士:“下周我要出差。”
小李:“那您什麼時候回來?”
蘇女士:“說不準,我有時間了再聯係你。”
這是我看到過的一段真實的聊天記錄。在這段對話裏,我們看到了兩個人的形象:一個是有些焦急,又有些冷漠的小李,一個是蘇女士。兩個人的對話在蘇女士回答“一兒一女”之後,發生了急速的變化,蘇女士的態度迅速冷了下來,因為小李在對話中,讓蘇女士產生了很不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