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對抗與平衡:以萬變應千變(2 / 3)

處理這件事情,小範錯在交換了不平等的信息。不管同事是無意交換還是有意設計,在本質上,小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當和同事聊天的話題從工作轉移之後,小範應該有能力打斷話題的延伸。

打開秘密話題的正確方式到底是什麼?就是要意識到人和人之間隻要開始對話,就進入了一個對話係統。進入某個係統時,要有自己的話題,而不能隨著對方的話題走。這就像一些明星為什麼反感和記者聊天,因為進入記者的提問係統中時,他們就一步步走進了記者提前設計好的問題中。無論他們怎麼回答,記者都能夠按照自己想要的東西寫出一篇報道。

誰設計話題,誰就有控製權。不要進入別人的語言係統,有時候要主動打斷你不希望繼續進行的話題,“維護”自己的思想。這讓你不會輕易對別人說出自己的秘密,也防止你被自己說出來的話套牢,自己挖坑自己跳。

人際交往中,正式的場合一般不會出現越界和透露秘密的問題,隻有在非正式場合,與同事私下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出現問題。據我長期對職場的觀察,大部分職場人私下是不願意和同事一起過多地參與休閑活動的,隻有公司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大家才被迫增加與同事的信息交換。

公司組織集體活動對於拉近同事之間的距離非常有好處,可是對於個人來說,為了不在這次活動中過多地透露個人信息,造成和同事交往的壓力,在這裏,我提供一個好的方法:白天可以和同事聊心情、聊天氣,晚上過了11點,最好閉上嘴巴睡覺。

因為過了11點,人的意識就不受控製了。如果沒有準備好可以交換的假秘密,你就會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裏話說出來,不論你對眼前的這個人是否有足夠的了解。


起身就走,遠勝千言萬語

我們在處理一段關係的時候,知道關係的底線就是相處的底氣。人與人之間當然可以采取多種方法來維護關係,但有時候,發生決裂時的堅持往往並不是為了決裂,而是為了再發生關聯。

在對抗和平衡的藝術上,我們先來談如何更好地維係和平衡。《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鐵罐和瓦罐是朋友。有一天,鐵罐對瓦罐說它想出去,到大街上走走,問瓦罐願不願陪它。瓦罐說:“我不想走出家門,因為外麵的世界很複雜,我在自己的家裏自由自在。”鐵罐鼓勵它:“你應該走出去看看外麵的世界。”

瓦罐說:“你是鐵的,皮很硬,不會碎。我出去磕磕碰碰的,一會兒就碎了。”

鐵罐說:“不用擔心。如果有什麼硬的東西來到你麵前,隻要我挺身而出,你就安然無恙了。”

瓦罐聽了之後,覺得非常放心,就和鐵罐手挽著手上路了。

它們都有三隻腳,走起路來搖搖擺擺。隻要有一丁點兒磕絆,兩個罐罐就會碰到一起。瓦罐感覺太委屈了,簡直就是活受罪。

最後,它還沒來得及開口抱怨,就碎成了一片。

很多人遇到問題向我谘詢時,我都會想起這個故事,講給他們聽。

無論是親密關係,還是同事關係,隻要是合作關係,都容易出現這樣的問題:兩個人的能力、經驗、素質不太匹配的時候,外界的壓力還沒到來,其中一方就已經被另一方傷害了。

打鐵還須自身硬。

為什麼我們想去認識別人,而不是別人想來認識我們?

與其你去找他,不如讓他來找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要學會把自己的能量發揮出來。自己有了光環之後,就可以吸引到關注你的人。有些人一直在煩惱為什麼他人看不到自己的“光圈”,原因其實很簡單,關鍵就在於你自己要先做成點兒事情,把自己的“光圈”擦亮,用自己的專業來傳播自己。隻有這樣,才能煥發出自己獨特的光芒,吸引眾人的眼球。

對於職場人來說,要靠專業的實力打動別人,而不是用一些流行的技巧,例如,隻是向對方展示一些看似漂亮卻並不適用的PPT或者Excel,這是無法讓別人信服你的實力的。

正如一些明星的複出,他們不斷地製造一些緋聞和話題,這樣做是本末倒置。正確的方法是,讓別人關注你的想法、你對這個世界表達的東西,關注的人中會有你的鐵杆粉絲,他們不太會關注你的私生活——那些隨即被快速遺忘的事情。

我們想要做好關係裏的平衡,意味著要把自己變成能與對方匹配的人。要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一個優秀的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有了平衡,就有了起身就走的底氣!

當關係已經發展到超越你的內心界限的時候,你要知道,千言萬語的表達都不如起身就走。這是真正的態度。

老李在中間人的推薦下,要去見一個賣某種生產設備的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方的選擇空間更大,因為對方屬於臨時起意,要處理掉設備,而且的確是要價不高。

老李邀請自己的老朋友老張陪同前往。

在辦公室等待的時候,老張看到老李患得患失,就怕不能夠按照原價購進。老張給了老李一條建議:“這次你這麼緊張,證明對方的要價確實不高,所以你要提防漲價的可能。萬一出現漲價的情況,你不要說任何話,隻要記住一點即可——起身就走。”

老張的建議是有效的,老李太想要對方的設備了,“太想要”是談判的劣勢,但畢竟占了第一個來談判的先機,這天然具備了一定的優勢。隻要洞察情況——對方也有劣勢,隻要能到談判桌上麵對麵,就意味著己方一定是有機會的。

後來,談判異常順利。對方有燃眉之急,甚至主動降價,促成當場成交,也並未發生任何突發情況。

老張教的談判技術,老李並未用上,而且很快就忘記了這條原則。

直到過了一段時間,老李有一次自己要賣一件高價值產品的時候,因為他忘了這一條重要的談判原則而損失了不少的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