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念《拚音小報》(1 / 1)

《漢語拚音方案》公布於1958年。在全國多方麵推行的工作中,最先傳播拚音知識的上海《拚音小報》,成績最為突出,曾經在當時的文化啟蒙教育中,發揮了影響深遠的作用。五十年過去了,回顧往事,使人不能不懷念它篳路藍縷的開創業績。

上海是當年中國最大的城市,長江流域的文化高峰。《拚音小報》是最早推廣拚音的極少幾種刊物之一。它小巧玲瓏,簡單明了,對推廣拚音起著先鋒作用。它是“拚音啟蒙運動”的前哨。它從上海影響到整個長江流域,擴大到大半個中國。它的曆史功績不可低估,不可埋沒。

1949年新中國成立,麵對一個文化建設的嚴峻問題。人民百分之八十是文盲,如何建設現代化國家?1955年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提倡三項文改工作: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製訂和推廣漢語拚音方案。

中國一向大家說方言,國語推廣效果不好,同胞們見麵不能談話。大多數人不識字,文明古國是文盲古國。清末開始提倡文字改革,直到“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足足一個世紀,方才出現“初步普及普通話”和“基本掃除文盲”的新局麵。

中國需要一套適合現代需求的漢語字母。1918年的“注音字母”不便出國,印一張名片,國外無人認識。1928年“國語羅馬字”太繁複,向來沒有進入小學。1933年的“拉丁化新文字”太簡單,它是民間設計,沒有學術界和政府的認可。1958年的《漢語拚音方案》是第一個國家法定的羅馬字方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公布當年的秋季開始在全國小學教學。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奠基工作。

推廣初期,拚音是在反對聲中謹慎前進的。當時有權威人士說:羅馬字是西方文字,反對西化首先要反對羅馬字。其實,這是曆史誤解。字母起源於東方(亞洲),最早不是西方(歐洲)的創造(見注)。還有著名學者說:采用拚音,中國將會分裂成多個國家。直到“改革開放”之後還有學者公開這樣宣傳。這個說法違背常識,文字哪能分裂國家?何況拚音不是文字,隻是文字的輔助工具。

“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掀起新的反對聲浪。有人要恢複“注音字母”,廢除“拚音方案”;有人提倡“簡化拚音”,代替“法定方案”。可是這時候拚音已經站住腳跟,保持了方案的完整性,沒有被推翻,沒有被肢解。這要感謝《拚音小報》等刊物的初期傳播工作,還要特別感謝全國小學教師們的初期教學努力。他們在方案公布之後的短短幾年中間(1959—1965),做了劃時代的方案紮根工作。

歐美常有人說,字母是最平凡的發明,也是最偉大的發明。由於它滲入生活的方方麵麵,幾乎無所不在,人們反而不感覺它普遍存在的重要作用。我們可以說:拚音是最平凡的文化設計,也是最有用的文化設計;一旦設計成功,它自己會不脛而走,遍地開花。

拚音,從“識字工具”發展為“一般的文化工具”,從“教育工具”發展為“工商業和科技界的標記工具”,從“多功能的文化工具”發展為“信息化時代的信息工具”,從“國內的文化鑰匙”發展為“國際的文化橋梁”。

全球化時代,中外往來頻繁,中國人名的拚寫方法,已經從拚法混亂改進為拚法統一,便利了國際的交往。

航空時代,全世界的地名必須“單一羅馬化”。拚音使中國地名順利進入航空時代。

20世紀末,美國國會圖書館花了2000萬美元,把70萬部中文圖書,完全改為拚音編目。

根據拚音,製訂了漢語“聾人手指字母”。可惜漢語盲文未能跟拚音掛鉤。

檢索和索引技術,由於《現代漢語詞典》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帶頭,已經普遍采用拚音序列。大海撈針,一撈就得。

“手機時代”忽然來臨。“人手一機”,遠地親友來到眼前和耳邊,人人在手機上利用拚音傳輸漢字短信。“萬碼奔騰”時代結束了。

中國正在走出“四海之內”,成為“四海之外”的國際大家庭的一員。“拚音”是一張自我介紹的“見麵名片”。

拚音的作用,無所不在,方興未艾。注:5500年前,兩河流域的丁頭字和埃及的聖書字,都有意符和音符結合的形聲字;3500年前,地中海東岸的北方閃米特人,采取音符寫成輔音字母;2400年前,腓尼基人傳給希臘人,改進成為既有輔音、又有元音的音素字母;2000年前,傳到羅馬,後來成為西歐和全世界的公用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