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首《得閻伯鈞書》寫得也極好,有首開溫庭筠花間派詩風的意味:
“情來對鏡懶梳頭,暮雨蕭蕭庭樹秋。莫怪闌幹垂玉箸,隻緣惆悵對銀鉤。”
後來李季蘭這位美女作家的大名越傳越遠,唐德宗居然也知道了,要召見她。但可惜李季蘭已經老了,怪不得張愛玲常說出名要趁早,李季蘭老來得到皇帝的召見,不免有以下的遺憾: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仰愧彈冠上華發,多慚拂鏡理衰容。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相逢。”
已是華發衰容,不免遺恨終生。雖然皇帝對她“優賜甚厚,遣歸故山。評者謂上比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媼。”充分肯定了她的才情,但想必李季蘭還是心中餘恨,因為畢竟年歲大了,落了個“俊媼”(漂亮老太太)的名聲。
李季蘭最後死得也很悲慘。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叛將朱泚篡位,立國號大秦。當時就有這樣一個烈士般的人物叫段秀實的,居然不顧朱泚軍權在握,生殺予奪。出於義憤,以一個文弱文人之軀奪過一塊上朝時拿的象牙笏板,撲上前大罵道:“狂賊!我恨不得把你斬成萬段,怎會和你一起造反!”說著就用笏板猛砸朱泚腦袋,正中其額頭,裂開好大一個口子。朱泚雖是個武將,也嚇得不得不慌忙逃竄。當然醒過神來的朱泚爪牙自然砍殺了這位忠臣。事後連朱泚都不得不稱段秀實為忠臣,據說唐德宗聽聞段秀實死亡,深恨從前沒有委用這位忠臣。
但是李季蘭卻站錯了隊,給這位亂臣賊子朱泚獻詩。這種行為在當時,就像抗日戰爭中當汪偽漢奸差不多的意思。當朱泚之亂被平後,李季蘭也因此倒了大黴。唐德宗召李季蘭而責怪她說,就算是被賊人所逼,為什麼不學嚴巨川,有詩曰“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然後就把她亂棍打死了。
李季蘭的行止眾說紛紛,有褒有貶。但李季蘭作為一個出色的才女是當之無愧的。詩人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
確實,李季蘭的詩句中警句妙句確實不少,很多讓我們讀了都是由衷地感到賞心悅目,在唐才子眾多的唐人詩集中,也有其不可掩沒的異彩。
即便是生活在現在,李季蘭的私生活依然會引來人們的種種非議,但無論如何,李季蘭的才情和她另類不俗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幾多佳話,唐朝的詩詞寶庫中也多了些許紅袖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