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福田內閣上台後一直致力於與東亞各國改善關係。1975年4月,持續了十餘年的越南戰爭終於消停了,東南亞恢複了和平,這給了福田赳夫改善與東亞各國關係的機會。
1977年8月,福田應邀參加了在馬來西亞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之後訪問了東盟六國。他在訪問的最後一站,馬尼拉,發表了演講,對外宣布日本不再想做軍事大國了,而是要成為東盟各國的夥伴,對東盟各國的發展進行積極的合作。
這種重視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係,被福田稱作“全方位的和平外交”,這是在日美關係為基軸的基礎上在其他地區擴大外交陣地。
當然除了東南亞各國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直接決定著日本的未來。在之前幾代日本首相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建交,且兩國關係得到了改善。但是當時,中國還處於文化大革命的時期,外交一直停滯不前。
1978年8月,締結和平友好條約的磋商終於根據日方提案決定下來。這除了由於福田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發生了重大變化,那就是鄧小平複出了。
鄧小平為中國量身打造了改革開放的政策,從1979年開始,中國一係列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正式實施,在經濟、技術方麵,經濟大國日本的合作市不可或缺的。這讓中國徹底擺脫了十年動亂的陰影,讓龐大的中國又重新煥發了生氣。
福田赳夫也適時而動,啟用了對中國抱有好感的園田直擔任外相,此時親台派經過多年的瓦解已經和內閣的意見趨於一致。而美國的態度也很明朗,為了牽製蘇聯,締結與中國的友好條約,美國人舉雙手讚成。
福田赳夫內閣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外交問題上,但是他的內政方麵依舊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福田上台後,準備解散黨內派閥,並在總裁選舉中引入預備選舉製度。
所謂預備選舉製度在前任三木內閣時期就已經提出,目的是允許一般黨員參加迄今為止由派閥和金錢左右的總統選舉,實現開放式選舉。
這種想法實際比三木武夫更為實際的解決了選舉的弊端。但是日本卻有著根深蒂固的地域文化,福田的想法勢必會影響到議員們的利益,致使一係列黨務改革全部流於形式,而預備選舉的實施反而造成了派閥勢力擴張到了地方,這也為福田本人的政治前途自掘墳墓。
1978年秋,福田在自民黨總裁預備選舉中出人意料的敗給了大平正芳。自己敗在了自己設置的製度上,這不能不說是老天跟他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福田最後隻留下了一句話,“老天也有發出奇怪聲音的時候”的名言,隨後淡然離開了政權。
福田赳夫的自尊心極強,對權力非常執著,在下台後仍然想著再次上台。但是他最終放棄了,經過了幾十年的政壇風波,他也終於可以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了,這反映出他的性格裏也有淡泊權力的一麵。
福田內閣存在了兩年,但是福田堅持的政治哲學卻對日後日本的政治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