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灣

王灣(約693~751),字號不詳,河南洛陽人。玄宗先天年間(712~713)登進士第,任滎陽縣主簿。開元五年(717),唐朝朝廷編次官府內藏書,名為《群書四部錄》,王灣參與集部的編撰輯集工作,成書後因此官升洛陽尉。王灣博學多才,詩雖流傳極少,卻在詩壇極負盛名。流傳下來的詩共十首,最出名的便是《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譯文】

一條彎曲道路展現在青山下,山前綠水上蕩漾著一隻小船。潮水漫漲兩岸顯得更加寬闊,風向正順桅杆上高懸著孤帆。殘夜未消紅日已從海上升起,舊年將盡江南早有春天氣息。寫好書信如何才能傳到家鄉?隻有請托歸雁帶到洛陽那邊。

【鑒賞】

該詩首聯以對偶發端,既工麗又跳脫。詩人所去之路是“客路”。泛舟順流而下,向“綠水”前行,目的地正是與“青山”相隔甚遠之“客路”。江南異鄉漂泊之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第二聯寫江水和小舟,氣勢恢弘。用“闊”來表現“潮平”,春江水浩渺雲湧,遠遠看去,水麵與岸仿佛連成一線,船上人的視野也更加開闊。“風正一帆懸”一句愈發精彩,風既順又和,方足以保證帆“懸”,而一個“正”字兼容“順”及“和”。“以小景傳大景之神”(《薑齋詩話》卷上),將風平浪靜、江河傾瀉的開闊景致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聯曆來膾炙人口,備受後人推崇。夜色尚未盡褪,朝陽紅日即已躍出水麵;冬日還沒遠去,春色已然於江上呈現。“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是對季節變遷的反映和年華匆匆一去不複還的狀寫,如此怎能不讓置身異鄉“客路”的詩人由心底發出思鄉之情呢?這句詩極受當朝宰相張說的稱讚,他還親自提筆寫下懸於政事堂上,推崇為學者誌士學習的榜樣。

尾聯,早春時節,迎著東升的紅日,泛舟而上,向青山之外遠遠行去。恰在此時,碧空中飛過一群北歸的大雁。由此聯想到“雁足傳書”的典故,那麼就由大雁帶去我對家人的思切問候之意吧。這兩句詩緊接第三聯呼應首句,將淡淡的鄉愁彌漫到整首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