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虛
劉昚虛,江東人,生卒年不詳。八歲便能文,上書召見,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733)登進士第。《唐才子傳》作“開元十一年徐征榜進士”。而由徐鬆《登科記考》中記載,徐征為開元二十一年狀元,故“開元十一年”應為“開元二十一年”之誤。後調至洛陽尉,遷夏縣令。性情高逸不媚俗,不貪慕虛榮名利,結交諸多山僧道侶。曾欲隱居廬山卜宅而未果。英年早逝。
闕題
【原文】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譯文】
幽遠的山徑被白雲遮斷,彎彎的青溪搖漾著春光。溪上不時有山花飄落,遠隨著流水散布清香。虛掩的門扉正對著上山路,楊柳的濃蔭裏深藏著讀書堂。這裏的白日也分外幽靜,清輝一片映照衣裳。
【鑒賞】
此詩原本有題名後不知何故失落了,因而唐代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收錄這首詩時隻得以“闕題”來命名。此詩為劉昚虛寫景狀物之代表詩作。
詩寫深山中的一座別墅及其周圍的幽美環境。首聯的“道由白雲盡”指出通往隱舍的路是由白雲盡頭蜿蜒而出,可見地勢之高峻。“春與青溪長”,形象地寫出曲折的溪水隨山路而出,花開時節,悠長的山路,溪水潺潺,有道不盡的春色溪水相映成趣之美。
三、四句進一步勾勒春色、青溪,愉悅之情油然而出。“至”和“隨”將落花寫活了,又預示了詩人的活動。花自飄零水自流,水麵浮花瓣,花香又從水中彌漫出來。流水將散落的花瓣輕輕帶來,又遠遠地帶走。此等美景將詩人完全吸引住了。
頸聯粗略介紹隱舍。沿途觀景而來,終於得以見到隱舍。因深山之隱蔽清幽,故而門成了“閑門”,鮮見討擾。主人之愛山,由門是往山路方向而設可見。緩步前行,推開院門,便發現藏匿在院內柳影叢中的讀書堂。
尾聯隻就別墅之光影描寫。雖然是發生在白天的事,卻因置身深山老林,也隻偶有清幽光芒片片灑落在衣衫上。行文至此戛然而止,似意猶未盡,又留下思索的空間,更添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