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寫遠景。山穀雲霧繚繞;橫跨山溪上的長橋在雲煙中忽隱忽現,恍若在虛空裏飛騰。橋的靜和煙的動相得益彰:野煙化橋的靜為動,縹緲虛無;橋將野煙由動轉靜,宛如垂掛著一道輕紗帷幔。隔著帷幔看橋,別有一番朦朧之美。詩人刻意渲染的這種含蓄迷茫的神秘氣氛,使人不由得將其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聯係到了一起。
第二句寫近景。水麵突出如島如嶼的岩石,溪水上飄零著朵朵桃花,在西子湖畔,一條漁船輕搖。碧波之上,小舟輕泛,空靈現於朦朧之中。詩人借一個“問”字設身其中,將靜態的山水畫變活了,亦將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展現得酣暢淋漓。
文末兩句承接第二句的“問”,卻是有問無答,答在問中,十分巧妙。詩人問出:桃花溪中流出花瓣,而此洞到底在桃花溪何處呢?將渴求答案之急迫心情淋漓展現。又以問告終,問而不答,含蓄清遠,頗叫人尋味。
全詩構思婉曲,意境如畫,情景交融,意蘊深長。蘅塘退士曾批注此詩:“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還是不無道理的。
首句寫遠景。山穀雲霧繚繞;橫跨山溪上的長橋在雲煙中忽隱忽現,恍若在虛空裏飛騰。橋的靜和煙的動相得益彰:野煙化橋的靜為動,縹緲虛無;橋將野煙由動轉靜,宛如垂掛著一道輕紗帷幔。隔著帷幔看橋,別有一番朦朧之美。詩人刻意渲染的這種含蓄迷茫的神秘氣氛,使人不由得將其與《桃花源記》中的境界聯係到了一起。
第二句寫近景。水麵突出如島如嶼的岩石,溪水上飄零著朵朵桃花,在西子湖畔,一條漁船輕搖。碧波之上,小舟輕泛,空靈現於朦朧之中。詩人借一個“問”字設身其中,將靜態的山水畫變活了,亦將向往桃花源的急切心情展現得酣暢淋漓。
文末兩句承接第二句的“問”,卻是有問無答,答在問中,十分巧妙。詩人問出:桃花溪中流出花瓣,而此洞到底在桃花溪何處呢?將渴求答案之急迫心情淋漓展現。又以問告終,問而不答,含蓄清遠,頗叫人尋味。
全詩構思婉曲,意境如畫,情景交融,意蘊深長。蘅塘退士曾批注此詩:“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還是不無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