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句著眼於時間,交代詩人離家已經兩個月,頗具深意。該句表麵上隻點明了當時的時間——十五的夜晚,但仔細品味後發現,其中別有深意。詩人之所以能將時間記得如此清晰,正表明了他對故鄉和家人強烈的思念。月圓之時,人卻不團圓,詩人怎能不感慨?也許他也想借助朗照四野的月光,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帶給故鄉的親人。
後兩句由想象回到現實。前句設問,問今夜於何處住宿,但後句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感情融於景物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想象。明月朗照,茫茫黃沙的大漠寂寞、荒涼,詩人和他的夥伴看來隻能就地宿營。這裏暗示了馬上生活風餐露宿的艱苦。
詩人巧妙地選取了行軍旅程中的一個片斷,讓讀者看到了邊塞生活的艱辛。雖然四句話都是敘事和寫景,但隨處都流露出詩人在行軍中的心理感受,深沉感人。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原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①西見煙塵飛,漢家②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注釋】
①金山:指阿爾泰山。
②漢家:這裏借漢指唐。
③連錢:指馬身上的斑紋。
【譯文】
你有沒有看到,遼遠的走馬川,緊鄰雪海邊,茫茫的沙漠,黃沙彌漫接天際。九月的輪台,秋風日夜咆哮,走馬川的碎石,塊塊大如鬥。狂風席卷而來,亂石四處飛滾。匈奴草場變黃,正是馬肥之時,金山之西胡騎入侵,漢家將軍奉命西征。將軍身穿鎧甲,晝夜不脫,夜裏行軍,戰士戈矛互相碰撞,凜冽寒風吹來,臉上如被刀割。馬背上的雪花,被汗水熏化,五花馬的斑紋,須臾間就結冰,營帳裏,起草檄文用的墨水也凍住了。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喪膽,早就預料他們沒膽量短兵相接,隻在車師西門,等候獻俘傳捷報。
【鑒賞】
岑參開篇極筆描寫了惡劣的環境,並用反襯的手法重點表現了邊疆戰士不畏困難、鬥誌昂揚的愛國情操。前三句沒有一個“風”字,卻恰切地抓住了風“色”。白天,狂風怒吼,飛沙走石,不見天日。接著三句從暗寫轉到明寫,行軍從白天進入黑夜。雖看不見風“色”,但能聽見風聲。“吼”突出了風勢之大,很形象。詩人還善於通過外物來寫風:石頭被風吹得滿地飛滾,“亂”字更是表現了風的狂躁。
下麵寫唐朝軍士對嚴寒的天氣毫不畏懼,冒雪和匈奴作戰。草黃馬壯之時,匈奴開始進攻。“煙塵飛”是對報警的烽煙和匈奴鐵騎卷起的煙塵一起飛起的景色的描寫,不僅渲染了戰前的形勢,也點明了唐軍早有準備。通過典型的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了唐軍的英勇:“夜不脫”寫了將軍的以身作則,“戈相撥”寫大軍夜晚疾行時軍容嚴肅的情形。“風頭如刀麵如割”描寫邊疆的寒冷,與前麵對風的描寫呼應,也是詩人對大軍冒著風雪行進的感受。接下來的三句中,詩人對馬汗成冰、硯水凍結進行了細致的描摹,極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氣、艱苦的環境和緊張的戰前氣氛,充分描寫出軍士們充滿豪情的戰鬥精神。
第二句著眼於時間,交代詩人離家已經兩個月,頗具深意。該句表麵上隻點明了當時的時間——十五的夜晚,但仔細品味後發現,其中別有深意。詩人之所以能將時間記得如此清晰,正表明了他對故鄉和家人強烈的思念。月圓之時,人卻不團圓,詩人怎能不感慨?也許他也想借助朗照四野的月光,將自己的思鄉之情帶給故鄉的親人。
後兩句由想象回到現實。前句設問,問今夜於何處住宿,但後句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將感情融於景物之中,讓讀者自己去想象。明月朗照,茫茫黃沙的大漠寂寞、荒涼,詩人和他的夥伴看來隻能就地宿營。這裏暗示了馬上生活風餐露宿的艱苦。
詩人巧妙地選取了行軍旅程中的一個片斷,讓讀者看到了邊塞生活的艱辛。雖然四句話都是敘事和寫景,但隨處都流露出詩人在行軍中的心理感受,深沉感人。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原文】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①西見煙塵飛,漢家②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麵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注釋】
①金山:指阿爾泰山。
②漢家:這裏借漢指唐。
③連錢:指馬身上的斑紋。
【譯文】
你有沒有看到,遼遠的走馬川,緊鄰雪海邊,茫茫的沙漠,黃沙彌漫接天際。九月的輪台,秋風日夜咆哮,走馬川的碎石,塊塊大如鬥。狂風席卷而來,亂石四處飛滾。匈奴草場變黃,正是馬肥之時,金山之西胡騎入侵,漢家將軍奉命西征。將軍身穿鎧甲,晝夜不脫,夜裏行軍,戰士戈矛互相碰撞,凜冽寒風吹來,臉上如被刀割。馬背上的雪花,被汗水熏化,五花馬的斑紋,須臾間就結冰,營帳裏,起草檄文用的墨水也凍住了。匈奴騎兵,個個聞風喪膽,早就預料他們沒膽量短兵相接,隻在車師西門,等候獻俘傳捷報。
【鑒賞】
岑參開篇極筆描寫了惡劣的環境,並用反襯的手法重點表現了邊疆戰士不畏困難、鬥誌昂揚的愛國情操。前三句沒有一個“風”字,卻恰切地抓住了風“色”。白天,狂風怒吼,飛沙走石,不見天日。接著三句從暗寫轉到明寫,行軍從白天進入黑夜。雖看不見風“色”,但能聽見風聲。“吼”突出了風勢之大,很形象。詩人還善於通過外物來寫風:石頭被風吹得滿地飛滾,“亂”字更是表現了風的狂躁。
下麵寫唐朝軍士對嚴寒的天氣毫不畏懼,冒雪和匈奴作戰。草黃馬壯之時,匈奴開始進攻。“煙塵飛”是對報警的烽煙和匈奴鐵騎卷起的煙塵一起飛起的景色的描寫,不僅渲染了戰前的形勢,也點明了唐軍早有準備。通過典型的環境和細節描寫,表現了唐軍的英勇:“夜不脫”寫了將軍的以身作則,“戈相撥”寫大軍夜晚疾行時軍容嚴肅的情形。“風頭如刀麵如割”描寫邊疆的寒冷,與前麵對風的描寫呼應,也是詩人對大軍冒著風雪行進的感受。接下來的三句中,詩人對馬汗成冰、硯水凍結進行了細致的描摹,極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氣、艱苦的環境和緊張的戰前氣氛,充分描寫出軍士們充滿豪情的戰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