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總體上以“望”字統攝全篇,結構緊湊,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同時又不失雄渾的氣勢。

兵車行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①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

①山東:即華山的東麵,意思同“關東”。

【譯文】

兵車隆隆響,戰馬蕭蕭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爹娘妻子兒女跟著來送行,塵土飛揚迷漫不見鹹陽橋。親人扯衣跺腳攔著路痛哭,哭聲悲慘一直衝上九重霄。道旁過路者詢問出征行人,行人隻說官府征兵特別頻。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黃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軍墾。去時年少裏長給他包頭巾,歸來頭白又要征調去邊境。邊疆爭戰戰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開拓疆土不肯罷兵。你還沒聽說華山以東的二百多個州,千萬村落全長滿野草荊杞。縱使有健壯婦女犁田鋤地,可田裏禾苗長得雜亂稀疏。何況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戰,被驅使就和那雞犬無差異。你老人家問起了這些情況,服役人怎敢申訴心中怨恨?比如就像今年寒冬季節裏,關西兵卒還在征戰不休息。縣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稅租,無人耕田租稅銀錢從哪出?早知生個男孩是招災受害,還不如生個女孩安心自在。生女還能嫁給近鄰有所靠,生男要當兵打仗埋沒荒草。你還沒看見,那青海湖邊,自古以來磷磷白骨無人收。新鬼喊冤舊鬼聚在一起哭,陰天下雨哀號淒慘聲啾啾。

【鑒賞】

“行”是樂府詩歌的一種體裁。《兵車行》是杜詩中的名篇,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十年(751)。當時,唐朝頻繁對西北、西南的少數民族發動戰爭。連年的戰爭,既讓邊疆的少數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也讓中原地區人民吃盡了苦頭。在這首詩中,詩人突破古題,獨創新意,以滿腔的悲憫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戰和殺戮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災難,體現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前六句為第一節。在這一節中,詩人用濃墨重彩描繪了士兵的家屬送兒子或丈夫出征時的悲慘情景:戰車隆隆響著,戰馬蕭蕭嘶鳴。從軍出征的人佩帶著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開往前線。爹娘妻子在浩蕩的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車馬人流引得到處塵土飛揚,就連近在咫尺、橫跨渭水的大橋也辨識不清。成千上萬老百姓的哭聲彙成震天的巨響回蕩在雲際天邊。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尤其是對“哭”的動作和聲音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不計其數的家庭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

全詩總體上以“望”字統攝全篇,結構緊湊,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同時又不失雄渾的氣勢。

兵車行

【原文】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①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釋】

①山東:即華山的東麵,意思同“關東”。

【譯文】

兵車隆隆響,戰馬蕭蕭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爹娘妻子兒女跟著來送行,塵土飛揚迷漫不見鹹陽橋。親人扯衣跺腳攔著路痛哭,哭聲悲慘一直衝上九重霄。道旁過路者詢問出征行人,行人隻說官府征兵特別頻。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黃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軍墾。去時年少裏長給他包頭巾,歸來頭白又要征調去邊境。邊疆爭戰戰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開拓疆土不肯罷兵。你還沒聽說華山以東的二百多個州,千萬村落全長滿野草荊杞。縱使有健壯婦女犁田鋤地,可田裏禾苗長得雜亂稀疏。何況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戰,被驅使就和那雞犬無差異。你老人家問起了這些情況,服役人怎敢申訴心中怨恨?比如就像今年寒冬季節裏,關西兵卒還在征戰不休息。縣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稅租,無人耕田租稅銀錢從哪出?早知生個男孩是招災受害,還不如生個女孩安心自在。生女還能嫁給近鄰有所靠,生男要當兵打仗埋沒荒草。你還沒看見,那青海湖邊,自古以來磷磷白骨無人收。新鬼喊冤舊鬼聚在一起哭,陰天下雨哀號淒慘聲啾啾。

【鑒賞】

“行”是樂府詩歌的一種體裁。《兵車行》是杜詩中的名篇,約寫於唐玄宗天寶十年(751)。當時,唐朝頻繁對西北、西南的少數民族發動戰爭。連年的戰爭,既讓邊疆的少數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災難,也讓中原地區人民吃盡了苦頭。在這首詩中,詩人突破古題,獨創新意,以滿腔的悲憫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戰和殺戮給廣大人民帶來的災難,體現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詩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前六句為第一節。在這一節中,詩人用濃墨重彩描繪了士兵的家屬送兒子或丈夫出征時的悲慘情景:戰車隆隆響著,戰馬蕭蕭嘶鳴。從軍出征的人佩帶著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開往前線。爹娘妻子在浩蕩的隊伍中尋找呼喊自己的親人。車馬人流引得到處塵土飛揚,就連近在咫尺、橫跨渭水的大橋也辨識不清。成千上萬老百姓的哭聲彙成震天的巨響回蕩在雲際天邊。詩人筆下,灰塵彌漫,車馬人流,令人目眩;哭聲遍野,直衝雲天,震耳欲聾!這樣的描寫,給讀者以聽覺、視覺上的強烈感受。尤其是對“哭”的動作和聲音的描寫,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不計其數的家庭生離死別的悲慘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