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古琴有七根弦,“七弦”就成為琴的代稱,首句點明了所詠的意象。“泠泠”原用於形容山泉擊石所發出的清越響聲,此處用以描摹琴音,清越之外有一種澄明清澈之感,古時上品的琴音用高山流水來形容,可見古調之超俗清逸。鬆為高潔品性的象征,古來多有隱者士人於山間臥聽鬆聲。“鬆聲”相較於“泠泠”的水聲,少一分婉轉圓潤,多幾分淒清肅殺,若是“鬆濤”則更雄渾豪邁了。以“靜聽”連綴聲調清越、骨氣清健的古樂,描摹出聽者的專注,此外,“靜”也暗含了孤獨之意。琴曲中,有曲調名為《風入鬆》,或為雙關,語義高妙。
以頭兩句描摹音調為基礎,後兩句轉入抒發情感。因漢魏六朝多戰亂,民族融合,胡樂漸興,僅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至唐,音樂變革,“燕樂”變為主流,主曲演奏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胡樂是更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它有民歌的純真熱烈,又不乏綺麗悠揚,因此受到民眾歡迎。如鬆風的古樂雖美妙,而今卻隻是“古調”了。“雖自愛”表現出詩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與遺憾,“多不彈”則確證了古調廣泛意義上的衰落。推而廣之,即不僅自己知音難求,世上愛古調的人都寥寥可數了,借古調的衰落表達了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慨歎。
整首詩貫穿著詩人對高雅高尚高潔的讚美、自己孤獨的堅持及堅持背後的遺憾與清寂,讀來令人動容。
送靈澈上人
【原文】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
竹林寺中林木蒼翠,暮色茫茫鍾聲悠遠。背著鬥笠身披斜陽,獨身回到遙遠青山。
【鑒賞】
此詩是一首送別詩。靈澈上人俗姓湯,字源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中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僧。靈澈上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位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上人遊方歇宿的寺院。詩寫於傍晚,詩人送靈澈上人回竹林寺的途中。此詩拋卻以往送別詩中黯然傷別或慷慨辭行的模式,換之以清幽閑淡的送別,以清言表深情。
詩人佇立遙望,蒼蒼山嶺鬱鬱竹林之後便是靈澈的居所,此時日已向晚,遠遠傳來悠長縹緲的鍾聲。夕照中,上人戴著鬥笠,夕陽的餘暉如披風或蓑衣落在上人身上,他帶著這樣的夕光回寺。上人漸行漸遠,身影慢慢消失在青山中。
中國古詩如同中國文字,重在會意而不在言傳,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詩寫離別卻不見一“送”或“別”字,隻是用“蒼蒼”、“杳杳”這樣的疊詞,來表現青山之遠、竹林之深、寺院之遙。從顏色聲音著筆,創造了深遠的意境,末句以“獨歸遠”含蓄地寫送別,整體閑散淡遠,淳樸清幽,語言凝練,構思精巧,值得品讀。
因古琴有七根弦,“七弦”就成為琴的代稱,首句點明了所詠的意象。“泠泠”原用於形容山泉擊石所發出的清越響聲,此處用以描摹琴音,清越之外有一種澄明清澈之感,古時上品的琴音用高山流水來形容,可見古調之超俗清逸。鬆為高潔品性的象征,古來多有隱者士人於山間臥聽鬆聲。“鬆聲”相較於“泠泠”的水聲,少一分婉轉圓潤,多幾分淒清肅殺,若是“鬆濤”則更雄渾豪邁了。以“靜聽”連綴聲調清越、骨氣清健的古樂,描摹出聽者的專注,此外,“靜”也暗含了孤獨之意。琴曲中,有曲調名為《風入鬆》,或為雙關,語義高妙。
以頭兩句描摹音調為基礎,後兩句轉入抒發情感。因漢魏六朝多戰亂,民族融合,胡樂漸興,僅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至唐,音樂變革,“燕樂”變為主流,主曲演奏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胡樂是更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它有民歌的純真熱烈,又不乏綺麗悠揚,因此受到民眾歡迎。如鬆風的古樂雖美妙,而今卻隻是“古調”了。“雖自愛”表現出詩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與遺憾,“多不彈”則確證了古調廣泛意義上的衰落。推而廣之,即不僅自己知音難求,世上愛古調的人都寥寥可數了,借古調的衰落表達了懷才不遇、知音難覓的慨歎。
整首詩貫穿著詩人對高雅高尚高潔的讚美、自己孤獨的堅持及堅持背後的遺憾與清寂,讀來令人動容。
送靈澈上人
【原文】
蒼蒼竹林寺,杳杳鍾聲晚。荷笠帶夕陽,青山獨歸遠。
【譯文】
竹林寺中林木蒼翠,暮色茫茫鍾聲悠遠。背著鬥笠身披斜陽,獨身回到遙遠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