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此詩是一首送別詩。靈澈上人俗姓湯,字源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是中唐時期的一位著名詩僧。靈澈上人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出家,詩中的竹林寺位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上人遊方歇宿的寺院。詩寫於傍晚,詩人送靈澈上人回竹林寺的途中。此詩拋卻以往送別詩中黯然傷別或慷慨辭行的模式,換之以清幽閑淡的送別,以清言表深情。
詩人佇立遙望,蒼蒼山嶺鬱鬱竹林之後便是靈澈的居所,此時日已向晚,遠遠傳來悠長縹緲的鍾聲。夕照中,上人戴著鬥笠,夕陽的餘暉如披風或蓑衣落在上人身上,他帶著這樣的夕光回寺。上人漸行漸遠,身影慢慢消失在青山中。
中國古詩如同中國文字,重在會意而不在言傳,言有盡而意無窮。此詩寫離別卻不見一“送”或“別”字,隻是用“蒼蒼”、“杳杳”這樣的疊詞,來表現青山之遠、竹林之深、寺院之遙。從顏色聲音著筆,創造了深遠的意境,末句以“獨歸遠”含蓄地寫送別,整體閑散淡遠,淳樸清幽,語言凝練,構思精巧,值得品讀。
餞別王十一南遊
【原文】
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飛鳥①沒何處,青山空向人。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②春。誰見汀洲③上,相思愁白。
【注釋】
①飛鳥:比喻遠行的人。
②五湖:指太湖。
③汀洲:水邊或水中的平地。
【譯文】
望著你的小船駛向茫茫雲水,頻頻揮手惜別淚水沾濕佩巾。你像一隻飛鳥不知歸宿何處,留下這一片青山空對著行人。江水浩渺一葉孤帆遠遠消逝,落日下你將欣賞這五湖之春。誰能見我佇立汀洲上懷念你,望著白心中充滿無限愁情。
【鑒賞】
此詩是送別詩,主要寫詩人與朋友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深情。
首聯寫目送朋友乘船遠去的場景。煙波浩渺的長江上,朋友乘舟遠去,詩人遠望江麵,頻頻揮手,不覺眼淚滾落。“望”、“揮手”、“沾巾”都表現出詩人與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壯闊景物也是對惆悵心情的襯托。
頷聯寫朋友未知的行程。如同飛鳥一般,要去往很遠的地方,不留行跡。而太遠的遠方,是目力所不能及的,即便望也望不見。朋友走後,留下的隻有水邊的青山,再也無人與詩人為伴。“空”字傳達出寂寥惆悵的心情。整句詩表達了對朋友的深深關切,也傳達出朋友走後孤寂的感覺。
頸聯寫朋友所乘的船,那一葉風帆沿長江漂向江南。詩人身不能至,隻能憑借想象,跟隨著朋友的船,直至目的地——五湖(當時指太湖),在夕陽的餘暉中共賞美麗的太湖春景。
尾聯從飛動的神思中回到渡口送別的現實中來。詩人望著水中的沙洲,秋水中白色的花在風中搖曳。詩人凝視著白,心中充滿了難以排解的愁緒,久久不願離去。頸聯與尾聯均出自南朝梁柳惲《江南曲》:“汀洲采白,落日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複應晚。不道新知樂,隻言行路遠。”
全詩無“別離”二字,隻寫離別後的美景,然而濃濃的離情別緒已完全融入景中。全詩首尾呼應,情意深長,手法新穎,別具匠心。
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原文】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裏一孤舟。
【譯文】
傍晚時長江渡口猿啼陣陣,你我為離別感傷,江水隻是無語東流。一同遭到貶官,你將去的地方更加偏遠,青山萬裏綿延,隻有你那一葉扁舟漸漸遠去。
【鑒賞】
劉長卿一生遭遇過數次貶謫,其中有兩次都是和裴郎中一起的。此詩寫於二人一起被召回長安,又同被貶謫後,因此詩題為“重送”。這首詩寫給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裴郎中,情真意切。
首句描寫送別裴郎中的時間、地點與環境。“猿啼”是一種淒哀的聲音,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引詩“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由此可見猿聲的淒楚了。“江頭”是送別地點,而“暮”點明了時間。同處困厄的兩人在暮色籠罩的江畔,行將離別,各赴偏遠的貶謫之地,加上猿聲,怎能不生哀傷?“客散暮江頭”更增淒情。此時暮色沉沉,船將起航,旅人四散,平添慌亂淒傷之情。第二句中使用了兩個“自”,流水依舊,不為誰的牽掛誰的擔憂而停止或放緩,人卻不能抑製傷心,以水之無情反襯人之有情,顯出孤獨與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