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起

錢起(約722~782),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天寶年間(751)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安史之亂後任藍田縣尉,與退隱輞川的王維唱和。終考功郎中、大清宮使。與郎士元、司空曙、李益、李端、盧綸等合稱“大曆十才子”,又與郎士元齊名,有“前有沈、宋,後有錢、郎”之譽。擅長五律,七絕含蓄清麗,很有韻味。有《錢仲文集》,《全唐詩》存詩四卷。

省試湘靈鼓瑟①

【原文】

善鼓雲和②瑟,常聞帝子③靈。馮夷④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淒金石,清音入杳冥⑤。蒼梧來怨慕,白芷⑥動芳馨。流水傳湘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注釋】

①湘靈鼓瑟:出自《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②雲和:山名。

③帝子:堯的女兒,即舜妻。

④馮夷:古代傳說中的水神。

⑤杳冥:遙遠的地方。

⑥白芷:植物名。

【譯文】

湘靈擅長鼓瑟,我曾有幸幾次聽她演奏。水神馮夷聽到樂聲也會淩空起舞,楚地來的人卻不忍心傾聽。裏麵的悲切能使金石感傷,清幽之音好像進入了虛無縹緲的境地。葬於蒼梧的舜帝靈魂也跟隨這哀聲來到此地,白芷聽聞樂聲香氣愈發彌漫開來。流水將樂聲帶到湘江邊上,悲傷的氛圍充斥了洞庭一帶。不知這神曲是何時演奏完的,隻見江邊數座青山巍巍矗立。

【鑒賞】

這是一首試帖詩,從詩題中的“省試”二字可以看出。試帖詩是科舉考試采用的詩體,也叫“賦得體”,以題前常冠以“賦得”二字得名。起源於唐代,多為五言六韻或八韻排律。

開篇兩句點題,為本詩的第一部分。首句讚頌了湘靈鼓瑟技藝的精湛,次句說那優美的樂聲常常縈繞在詩人耳邊。

從“馮夷”到“悲風過洞庭”是本詩的第二部分,詩人通過超凡的想象描述湘靈瑟曲的神妙。水神馮夷聽後翩翩起舞,楚客卻不忍傾聽。當清越的樂音傳到無際的蒼穹,竟連剛硬頑固的金石也為之感動。死於蒼梧的舜被樂曲打動了,白芷聽到樂曲也送出了芬芳。樂聲回蕩在湘江的兩岸,飄過洞庭,傳到更遠的遠方。實際上,翩翩起舞的馮夷並沒有聽懂美妙樂曲中隱藏的淒苦哀愁,所以僅僅是“空自舞”。而“楚客”,如當年被貶謫長沙的賈誼就能聽懂其中的哀怨,因此“不堪聽”。

末尾兩句,空靈玄遠,舉世無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聆聽完高妙的樂曲後,自然想見到湘靈的容顏。然而,詩人調轉筆鋒,忽然寫道“曲終人不見”,湘水女神的樂曲過於美妙,以至於聽者幾乎忘卻了一切。這種行無蹤影的神奇,增添了詩境的幽玄。神女營造的如真似幻的美好世界轉瞬間消失不見,留下的是如帶的江水環繞著黛青的群峰,濃濃淡淡,幻幻真真,餘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