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
張繼(?~約779),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襄陽)人。天寶年間進士及第,至德年間官任監察禦史。大曆年間在武昌任職,後因任檢校祠部員外郎,在洪州掌管財政賦稅,曾任租庸使、轉運使判官,死於任所。他的詩關注時事,激越淋漓,事理皆切,寄意深遠。
楓橋夜泊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①,夜半鍾聲到客船。
【注釋】
①寒山寺:在楓橋西一裏,初建於梁代,唐初詩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
【譯文】
月兒西沉烏鴉啼叫寒霜滿天,麵對著江楓漁火更愁煩難眠。姑蘇城外著名的寒山寺院裏,半夜裏悠揚鍾聲傳送到客船。
【鑒賞】
本詩記敘了滿懷鄉愁的遊子夜泊楓橋邊的所見、所聞、所感。秋日夜色中,江南的幽美沿著樹,順著一灣江水,隨著緩降的蛾眉月,伴著烏啼、鍾聲,在漁火閃爍中蔓延。遊子在船未眠,觀景聽聲思鄉。
首句寫夜半時分的三個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其中月亮是所見,由夜半落月可知時值秋季某月的上旬,月亮應當是上弦月了。上弦月夜半時分便西斜,讓人傷感;烏啼哀切,動人愁腸。天也許要亮起來了,泛著霜一般的冷凝的白光。景象與聲音感受的疊加,深化了寒涼孤獨淒楚之感。在清冷的秋夜,寒氣逼人,秋霜仿佛覆蓋了天宇,茫茫夜色中的孤舟旅人更覺淒涼。
第二句中“江楓”有二解,一為附近的楓橋引發的想象,二為江畔的楓樹。在半明半暗的夜色中,江邊的楓樹隻有隱約的輪廓,平日的色彩在微光中也隻是一片黯淡。薄霧籠罩的江麵上,遠遠近近的漁火點點閃爍,映在水裏,又是別一般景色。江楓漁火,一明一暗,虛虛實實,它們也如纏繞的清愁,不知如何拂去。
前兩句意象連綴緊密,營造出淒清孤寂的意境。忽然,寒山寺的鍾聲打破了夜的靜謐,驚醒了沉於愁緒的詩人。鍾聲清亮綿長,使詩人思緒轉回客居的江畔,似乎也打破了他的愁緒,解去了許多牽纏。楓橋漁火,江畔夜宿,坐看月落,愁緒中充滿詩意,末句添入寒山寺的鍾聲,使詩中多了幾分清逸明潔。意境清幽,回味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