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可分為四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追憶往昔。前四句追憶詩人在做官前長期的隱居生活,概述生活在山林間的自得其樂。下句中的“井稅”,原指按照古代井田製收取的賦稅,這裏借指唐代的租庸調法。“有常期”,是指有一定的限度。詩人認為,昔日的太平正是因為稅租收取時間與數量的恒定合理,在這種情況下,可稱作“太平”,才會有“日晏猶得眠”那樣安樂的生活。
“忽然”挑起轉折,至“豈不如賊焉”為第二部分。前兩句寫安史之亂中元結親自參加了平叛的戰鬥,後來又任道州刺史,恰逢“西原蠻”作亂,這是詩人從出山為官到逢遇叛亂的經曆。後四句寫道州獨存、他州遭屠的原因:首先,道州城小;其次,道州百姓貧窮。作亂的“西原蠻”尚且同情困苦的道州人民,相較而言,“官”會怎樣做呢?
從“使臣”到“以作時世賢”是本詩的第三部分。第一句激切淩厲,以反問句式,將“官”與“賊”並置對比,得出官不如賊的結論。下兩句直接陳述事實,寫出凶惡的虎狼官吏強逼百姓繳稅的殘酷場麵。下一句再次使用反問句式,揭露“時世賢”的本質:殘害人民。“官”與“賊”、“絕人命”與“傷可憐”對比鮮明,辛辣地諷刺了朝臣的醜惡嘴臉,並對朝廷的重稅暴斂予以有力的鞭撻。
最後四句是第四部分,詩人又遭遇了矛盾:作為官吏,王命不可違;作為親曆者,他又不忍心將百姓往火坑裏推。最終,詩人選擇了歸隱山林,棄官還家,拒絕做為害百姓、邀功請賞的諂媚賢臣。
元結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愛民思想的廉政官吏;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的浮豔詩風,主張發揮文學“救時勸俗”的社會功用。這首詩陳述事實,直抒胸臆,毫無雕琢之感,但詩中那種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如從胸中自然泄出,別有一番動人之處。本詩質樸之中見渾厚,顯示出元結詩歌質樸簡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潛曾這樣評價:“次山詩自寫胸次,不欲規模古人,而奇響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門徑。”
全詩可分為四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追憶往昔。前四句追憶詩人在做官前長期的隱居生活,概述生活在山林間的自得其樂。下句中的“井稅”,原指按照古代井田製收取的賦稅,這裏借指唐代的租庸調法。“有常期”,是指有一定的限度。詩人認為,昔日的太平正是因為稅租收取時間與數量的恒定合理,在這種情況下,可稱作“太平”,才會有“日晏猶得眠”那樣安樂的生活。
“忽然”挑起轉折,至“豈不如賊焉”為第二部分。前兩句寫安史之亂中元結親自參加了平叛的戰鬥,後來又任道州刺史,恰逢“西原蠻”作亂,這是詩人從出山為官到逢遇叛亂的經曆。後四句寫道州獨存、他州遭屠的原因:首先,道州城小;其次,道州百姓貧窮。作亂的“西原蠻”尚且同情困苦的道州人民,相較而言,“官”會怎樣做呢?
從“使臣”到“以作時世賢”是本詩的第三部分。第一句激切淩厲,以反問句式,將“官”與“賊”並置對比,得出官不如賊的結論。下兩句直接陳述事實,寫出凶惡的虎狼官吏強逼百姓繳稅的殘酷場麵。下一句再次使用反問句式,揭露“時世賢”的本質:殘害人民。“官”與“賊”、“絕人命”與“傷可憐”對比鮮明,辛辣地諷刺了朝臣的醜惡嘴臉,並對朝廷的重稅暴斂予以有力的鞭撻。
最後四句是第四部分,詩人又遭遇了矛盾:作為官吏,王命不可違;作為親曆者,他又不忍心將百姓往火坑裏推。最終,詩人選擇了歸隱山林,棄官還家,拒絕做為害百姓、邀功請賞的諂媚賢臣。
元結在政治上是一位具有仁政愛民思想的廉政官吏;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的浮豔詩風,主張發揮文學“救時勸俗”的社會功用。這首詩陳述事實,直抒胸臆,毫無雕琢之感,但詩中那種憂國憂民的真摯感情,如從胸中自然泄出,別有一番動人之處。本詩質樸之中見渾厚,顯示出元結詩歌質樸簡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潛曾這樣評價:“次山詩自寫胸次,不欲規模古人,而奇響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