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至
賈至(約718~772),字幼幾,一作幼鄰,洛陽(今屬河南)人。天寶初年因任校書郎而做了單父尉。天寶末年任中書舍人。安史之亂時,賈至跟隨玄宗進入蜀地。肅宗繼位後,又擔任冊禮使製官,後又任中書舍人、知製誥。乾元元年(758)春,離開京師出任汝州刺史,後被貶為嶽州司馬,與李白相遇,有詩酬唱。代宗即位,又入朝擔任中書舍人,提升為尚書左丞。大曆初年,升任兵部侍郎,遷京兆尹,後官任右散騎常侍。擅長作詩,音調清暢,有俊逸之氣。
春思(其一)
【原文】
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曆亂李花香。東風不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長。
【譯文】
草色青翠,柳芽嫩黃,桃花茂盛,李花芳香撲鼻。可春風卻不能將我的愁緒吹走,這春日偏偏使我的愁悶更加難以排遣。
【鑒賞】
賈至大半生沉浮於宦海,總體來說官運暢達。肅宗時,他曾因事貶為嶽州司馬。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認為賈至所寫絕句“皆謫居楚中而作”。此詩大約作於貶謫期間。詩中主要表達了春日的愁緒,而這種愁緒不是普通的愁緒,是一種旅人逐客特有的春愁。
首句點染春色,青青的草色和鵝黃的柳色都是春季生機盎然的顏色,給人以蓬勃生氣和清新的感覺。
第二句寫春花,雖未寫顏色,但桃花的灼灼與李花的潔白是不言自明的。“亂”字突出了花的繁盛,它們所散發的香氣是那樣的濃鬱,使人有了一種微醺的感覺。此處,春光的明豔是從顏色、氣味和感覺三方麵來表達的,生動形象,別具一格。
第三句中的東風似乎與春意無關,詩人的筆鋒忽然轉向愁緒。但他不說自己愁恨濃濃,難以排遣,而怨東風冷漠無情,不為自己“吹愁”,這使得全詩的境界更深一層,使詩句有避平而見奇之妙。
在第四句中,詩人不說自己因愁而心灰意懶,反怨這明媚的春日似乎太長了,惹得閑愁也無限悠長。立意新奇,遣詞巧妙。
巴陵夜別王八員外
【原文】
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①。世情已逐浮雲散,離恨空隨江水長。
【注釋】
①三湘:泛指湘江流域。
【譯文】
柳絮漫天飛舞的季節我離開了洛陽,梅花盛開後已經到了湖南。世態人情都如浮雲般四散而去,因離別而生的愁苦仍像江水綿延不絕。
【鑒賞】
該詩是一首韻致獨特的送別詩。謫守巴陵郡的賈至為被貶長沙的王八員外送行,同為被貶官員,二人感觸良多,也有很多相同的心理與經曆。當分別的時刻到來,詩人回想往事,感慨萬千,遂寫下此詩。
該詩從詩人自己離別洛陽時寫起:“柳絮飛時別洛陽,梅花發後到三湘。”那時正是暮春時節,滿城柳絮飛揚,詩人滿懷著被貶的失意心情離開洛陽,在梅花盛開的隆冬時節到了三湘。這是用物候的變換來表達時間的變化,很有《詩經》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風韻。開篇兩句瀟灑靈動,情景交融,點出了時間、地點,又渲染了詩歌氣氛,讓讀者產生一種人生無常、聚散不定的感覺。現在詩人的朋友王八員外也遭遇了和詩人一樣的命運,被貶長沙,臨別之際,詩人不禁感歎道:“世情已逐浮去散,離恨空隨江水長。”現在啊,世俗人情已經變淡了,但二人的友誼卻長存,有很多心裏話兒想要告訴對方,可惜,現在卻要離別了,所有的離愁別緒,都如湘江水一般悠長。這裏的“世情”,含義豐富,包括了人世間的盛衰興敗、悲歡離合、人情冷暖……對於這一切,詩人和王八員外都有著相似的感受。命運相同,相知更深!世情就像浮雲一般,更能感覺到離情的痛苦,就像流水一樣悠長。結尾比喻形象生動,一個“空”字用得極好,將詩人和朋友之間的那份無奈惜別的深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唐代詩人寫下很多抒發遷謫之苦、離別之恨的詩作,可以說是各申其情,各盡其妙。賈至寫下的此詩風格沉鬱蒼涼,以遷謫之人送遷謫之人,情形更顯難堪,稱得上是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