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況
顧況(約727~815),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肅宗至德二年(757)中進士,建中二年(781)至貞元二年(786)曾為幕府判官。貞元三年(787)為李泌引薦,入朝任著作佐郎。貞元五年(789),李泌去世,他也於此年三四月間被貶為饒州司戶參軍。約於貞元十年(794)離開饒州,歸隱茅山,號“華陽真逸”,有《華陽集》。他是一位關心人民疾苦的新樂府詩人,有很多諷刺勸誡的詩作。
過山農家
【原文】
板橋人渡泉聲,茅簷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
【譯文】
在山間的木橋上就能聽到泉水叮咚作響,正午時雞又在茅屋房簷下鳴叫。不要因烘製茶葉時有煙而生氣,遇到這樣能曬穀子的晴天真令人高興。
【鑒賞】
此詩是一首六言絕句,形式新穎,記錄了路經山農家的所見所聞,描繪了山農曬穀焙茶的勞動場麵,傳神地表現了山農樂觀勤勞淳樸的性格。此詩以詩人行走路線為順序,記錄了一路的見聞,主要截取了四個場景,分別是山間聽泉、正午雞鳴、焙茶煙暗、天晴曬穀。詩歌格調明朗輕快,充滿了生活情趣。
首句以“板橋”、“泉聲”寫出了在山中行走的樂趣,山中寧靜因此可以聽見潺潺的泉水聲。首句的節奏也很有趣,可以分作三三讀,也可作二二二讀,各具風味。
第二句寫正午抵達農家的場景。日正當空,山農家的雞在院中邊跑邊咯咯叫,一種喧鬧和濃鬱的生活氣息撲麵而來。在幽靜的山中獨行是一種樂趣,這濃濃的世間生活又是一種美好。
第三句寫詩人看山農焙茶時,山農所說的話。“莫嗔”是山農請客人不要介意焙茶而騰起的煙霧,反映了山民爽直的性格。此句不僅寫出了焙茶的熱鬧場景,也寫出了山農生活的樂趣。
第四句承接上句,寫山民見晴天可曬穀的欣喜之情。南方夏季多雨,難得見到天晴,而晴天是曬穀的好時機,因此山民欣喜。此句表現了山民的淳樸。
本詩形式獨特,內容豐富,音節響亮,表現了山行沿途所享受到的種種樂趣,富有情趣。
聽角思歸
【原文】
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後城頭曉角哀。此夜斷腸人不見,起行殘月影徘徊。
【譯文】
夢裏見到家中庭院落滿秋葉,台階滿是青苔,醒後聽見城頭傳來報曉的號角聲,更覺悲涼。今夜思念故鄉使我肝腸寸斷難以入眠,隻好起床獨自在月光下久久徘徊。
【鑒賞】
此詩寫了戍邊的人無法入睡,思鄉情重的場景。
首句寫夢中所見的故園。故園在夢中已是黃葉堆積,台階上也長滿了青苔,好像廢棄很久的樣子。戍邊者離家太久了,夢中見到故園的荒蕪淒涼,不禁思情更切,想要回家看看。此句以夢境寫故園,一則表現思鄉情切,二則有一種渺茫之感,為下句作鋪墊。第二句寫夢醒聽見城頭報曉的角聲,角聲嗚咽綿長,加劇了思鄉的痛楚。
最後兩句寫思鄉人夜起徘徊,柔腸寸斷,唯有殘月與身影相伴,更顯得淒涼寂寞。此詩寫思歸,卻未見歸字,詩人把濃情都化在了意象中,可見詩人筆力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