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寫蘭溪夜景的靜態美。月色清涼,月亮彎彎如眉,秀朗可愛。“掛柳灣”使人想到,彎彎細細的一鉤新月,輕巧地掛在如絲絛般垂下的柳枝上,夜色清涼,雨後的空氣也是涼潤的,一切都這樣幽靜而美好。第二句寫溪水中的山色。因為水麵平靜,月光皎潔明朗,溪水如同一麵鏡子,周圍的山倒映在水裏,水裏的山影比真的山還要明秀許多。月光、柳絲、山影、溪鏡共同構成了清秀明麗的夜景,如夢似幻,境界清朗。

詩的後兩句寫了動態的景色。“桃花雨”點明了時值春季,春水漫溢,美景處處,水中的魚也多起來了。鯉魚在夜半時分頑皮地躍上溪水,為寧靜的夜色增添了動感,使美好的畫麵充滿了生機。

本詩意象質樸鮮明,語言清新,境界清朗,動靜相映,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春夜江邊休閑味十足的捕魚圖,讓人樂在其中。

過三閭廟①

【原文】

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注釋】

①三閭廟:指奉祀屈原的廟宇。據《清一統誌》記載,廟在長沙府湘陰縣北六十裏(今汨羅縣境)。

【譯文】

沅江湘江之水連綿不絕,屈原的怨恨是多麼深重。日暮時分秋風乍起,楓樹林裏淒清冷落。

【鑒賞】

本詩是詩人大曆年間在湖南做官時路過三閭廟憑吊屈原所作。詩題又作《題三閭大夫廟》。

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忠於國家,耿介正直,憂國憂民,有匡時濟世之才,卻因奸佞讒毀不得重用,終被流放,投江自盡。他的高潔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後人無限的景仰與同情。賈誼、司馬遷都曾在經過汨羅江時作文憑吊,賈誼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賦》,司馬遷則滿含悲憤地在《史記》中寫下《屈原列傳》。大曆年間,奸臣元載當道,嫉賢妒能,排斥異己。在這種背景下,雖隔千載,戴叔倫途經此地追憶屈原時,與賈誼、司馬遷仍有相似的情懷。當詩人來往於沅湘之上,追憶千年前含冤自盡的屈原,不由感傷萬分,遂寫下此詩。

沅、湘是屈原詩篇中常常詠歎的兩條江。本詩即景起興,表麵寫沅水、湘江水流不盡,內在暗含屈子的幽怨如江水千年來流淌不盡。第二句以“何”字加強語氣,寫出了屈原哀怨的深重。

後兩句仍舊延續了借景言情的手法。“秋風”、“楓樹”是屈原詩歌中十分常見的意象,如《九歌》中的“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和《招魂》中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裏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詩人化用屈原的詩句,以相同的意象,來表達不盡的幽怨與無限的傷感。楓樹在秋風中簌簌作響,仿佛屈子當年行至澤畔時孤獨的吟唱。而今,秋風和樹葉替他訴說著千年的哀愁與悲傷。

詩歌是形象的藝術,也是最富有暗示性和啟發性的藝術。如果隻求明朗而失去了含蓄,那麼明朗就變成了一眼看穿;如果隻求含蓄而失去了明朗,那麼含蓄就變成了不知所雲。戴叔倫的這首《過三閭廟》兼有明朗和含蓄的優點,明朗處情景交融,含蓄處又能啟發讀者無盡的想象。本詩精練短小,不說冤屈,卻表達了無限哀傷,是詠頌屈原的名篇。

前兩句寫蘭溪夜景的靜態美。月色清涼,月亮彎彎如眉,秀朗可愛。“掛柳灣”使人想到,彎彎細細的一鉤新月,輕巧地掛在如絲絛般垂下的柳枝上,夜色清涼,雨後的空氣也是涼潤的,一切都這樣幽靜而美好。第二句寫溪水中的山色。因為水麵平靜,月光皎潔明朗,溪水如同一麵鏡子,周圍的山倒映在水裏,水裏的山影比真的山還要明秀許多。月光、柳絲、山影、溪鏡共同構成了清秀明麗的夜景,如夢似幻,境界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