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盧綸的組詩《塞下曲》共六首,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軍營生活場景。六首詩原本是和張仆射的詩作,因此詩題也作《和張仆射塞下曲》。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寫將軍發布軍令時的情景。戰士們整裝列隊,待命出征,軍容整齊,將軍威嚴。將軍一人發布命令,千軍萬馬同聲響應。詩人用“獨立”和“千營”作對比,寫出了官兵團結一致、士氣高昂的動人場景。

塞下曲(其二)

【原文】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譯文】

林密幽暗野草突然被風卷動,將軍以為虎來急忙搭箭引弓。天亮時去尋找那支白色羽箭,箭鏃已經深深射入石棱之中。

【鑒賞】

本詩是《塞下曲》中的第二首,寫將軍夜獵射虎的故事。此故事取材於《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的西漢名將李廣的事跡:“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中石沒鏃(箭頭),視之,石也。”

首句營造了夜間打獵的緊張氣氛。“林暗”一方麵寫出了天色之暗,闃寂無聲,另一方麵寫出了樹林的茂密。“驚”字則渲染了異常緊張的氣氛。當風吹來時,林間的草和樹葉沙沙作響,隨風擺動,看起來就像有一隻猛虎穿行其間。

次句緊接上句,寫將軍看到草木晃動,以為有猛虎來襲,於是拉弓準備。此句直寫“引”弓,表現出將軍的鎮定從容和技巧的嫻熟。

後兩句跳轉到第二天的清晨,省略了射獵的過程。第二天,人們在草叢中搜尋獵物,卻發現昨夜射中的並非猛虎而是堅石。最令人稱奇的是,將軍所射的箭,深深地射入了石頭凸起的部分,箭尾的羽毛都快要沒入石頭了。此句用誇張的手法寫出了將軍臂力之大,富有戲劇效果。

此詩剪裁精妙,簡潔凝練,富於動感,又有戲劇性,是邊塞詩中的珍品。

塞下曲(其三)

【原文】

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譯文】

天昏地黑大雁高飛,趁著黑夜單於逃跑。要率輕騎奮勇追趕,大雪撲麵落滿弓刀。

【鑒賞】

此詩是《塞下曲》六首組詩中的第三首。盧綸所和的張仆射原詩今已不傳,而和詩竟流傳千古,可見其價值。盧綸曾任元帥府判官,親曆行伍生活,因此描寫此類生活的詩內容充實,情感真摯,風格雄勁。本詩描寫將軍在雪夜準備率軍追敵的壯舉,氣勢雄放豪邁。

前兩句寫月黑風高之夜,單於逃遁的情景。“月黑”寫出了夜晚光線暗淡,漆黑無所見,“雁飛高”並不是實景而是想象中的場景。也許是敵人的行動驚起了大雁,因此大雁夜半驚飛、振翅和鳴叫,大雁的驚飛使將軍發現了單於的動向。此句凝練簡潔,寥寥數字,就營造出一個緊張的環境。單於是古時匈奴的最高統治者,這裏代指入侵者。單於在夜間逃離,可見敵軍已經全線崩潰。

【鑒賞】

盧綸的組詩《塞下曲》共六首,分別寫發號施令、射獵破敵、奏凱慶功等軍營生活場景。六首詩原本是和張仆射的詩作,因此詩題也作《和張仆射塞下曲》。本詩是其中的第一首,寫將軍發布軍令時的情景。戰士們整裝列隊,待命出征,軍容整齊,將軍威嚴。將軍一人發布命令,千軍萬馬同聲響應。詩人用“獨立”和“千營”作對比,寫出了官兵團結一致、士氣高昂的動人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