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濤
薛濤(768~832),字洪度,唐朝著名女詩人。原本是長安良家女子,跟隨父親入蜀,父親死後,流落蜀中。八九歲就能作詩,父死家貧,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韋皋鎮守蜀地,召薛濤侍酒賦詩,稱她為女校書。薛濤出入幕府,曾在十一鎮做事,都以詩作聞名,晚年居浣花溪。通曉音律,擅長寫詩填詞,創製了“薛濤箋”。作詩無數,可惜未能流傳下來。後世各家所依據的明本《薛濤詩》一卷,是從《萬首唐人絕句》等選本中拚湊起來的。
送友人
【原文】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裏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譯文】
水邊的蒹葭在夜裏披上了層層白霜,月色中的遠山顯得無邊無際。誰說從今夜開始千裏相隔?你我雖分別,心卻相係,隻是關塞遙遠,夢魂難達,何況連夢也來不及做。
【鑒賞】
薛濤是唐朝著名的才女,一生經曆頗為傳奇。她出身書香門第,因父親過早去世,淪為樂伎。她在音樂和詩文方麵都有很高造詣,即便身在紅塵,她的智慧和才華還是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她的詩文為世人傳誦,其中不乏可與唐代才子名作比爭的優秀詩作。詩人元稹曾與薛濤有過一段感情,二人曾在蜀地度過一年美好時光。但元稹最終還是離開蜀地去往揚州。此詩寫於元稹離開成都之際。
首句寫相送的晚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正是在晚秋時節,相守的戀人將要離去,詩人此刻心中必是感慨萬千。在《詩經》中,《蒹葭》一詩表現的是主人公不畏艱難對伊人的追尋,描繪了一種美好的愛情。而此時薛濤寫到蒹葭,一方麵也許是對送別時眼前實景的描繪,一方麵也許是在暗示對元稹的愛同古詩中一般堅定。次句寫寒月映照下的蒼山,有凜然蕭瑟之感。
第三句用反問句式,要一反前人的說法。此句源於李益的詩句“千裏佳期一夕休”,意在表達美好的時光過於短暫,稍縱即逝,傳達了無限的遺憾。而詩人卻說,人雖分別,心卻相係,表明了對愛情的堅定和執著。相對於第三句的慰勉,末句句意陡轉。“關塞長”表明邊地遙遠,連夢魂也難以抵達,更何況“離夢杳如”,連夢也來不及做。其間曲折婉轉,把離別的難言之情推向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