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

這首諷喻詩構思於“貞元、元和之際”,元和三年(808)左右寫成,是白居易有名的《秦中吟》十首之一。當時,白居易在長安為官,任左拾遺、翰林學士。詩歌通過描寫“京城貴胄”買牡丹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主題具有鮮明的社會意義。

全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共十四句,從開篇到“人人迷不悟”,是描寫京城貴胄買花的情景;從“有一田舍翁”到結尾是第二部分,共六句,寫田舍翁看了貴胄買花後的感歎。

首句點明時令是“春暮時”,地點在“帝城”。“春欲暮”之時,正是農作物青黃不接的時候,此時,農事倍加繁忙。而長安城卻依然“喧喧車馬度”,到處都是“買花”的景象。“喧喧”,形容嘈雜的聲音,是聽覺;“車馬度”,是詩人看到的街景,是視覺。詩人將二者放在一起,從聽覺和視覺兩個不同的角度,把長安貴族男癲女狂的情態和車水馬龍、相互交錯的街景同時呈現於讀者眼前。“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緊承“喧喧”而來,借“喧喧”之聲點明主題。

渲染過場麵之後,便進入主題,開始“買花”。“貴賤無常價”四句,是說這些貴族子弟為買花毫不吝嗇,揮金如土。“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一株開了百朵花的紅牡丹,價值竟相當於二十五匹帛。此句點出花的價值。“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這四句是移花的過程。先“張帷幕”,再編籬笆,灑水之後再封泥,可見移花的精心。買花尚且付出了二十五匹帛的代價,可以想象,買花者對花的珍惜、愛護已與珍寶無異了。“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是詩人發出的感慨,為田舍翁出場做好了鋪墊。

第二部分,詩人借寫“田舍翁”的歎息,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是說一叢濃豔的牡丹花的價格,已經頂得上十戶中等人家繳納的賦稅了。目睹了富貴閑人買花情景的老翁,發出的這一聲“長歎”,揭示出這些買花錢都是從人民身上榨取的“賦稅”,勞動人民才是這些買花錢的真正承擔者!到此,一切恍然大悟。老翁的這聲“長歎”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貴族與人民大眾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極具現實意義。

賣炭翁

【原文】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係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

有個賣炭的老翁,成年在終南山砍柴燒炭。他滿麵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雙鬢斑白,十指烏黑。賣炭後得到錢怎麼用?買衣裳和食物。天氣酷寒,可憐他身上的衣服如此單薄,但他擔心炭的價錢便宜,盼望天氣再冷一些。夜裏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在冰凍的車轍上趕路進城賣炭。牛疲憊不堪,人也饑餓難耐,太陽已經升得很高,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處休息。這時兩個人騎馬翩翩而來,他們是誰?穿黃衣服的是太監,穿白衣服的是差役。他們手持公文,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嗬斥牛向北拉車。一車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硬是要拉走,老翁舍不得,卻也無可奈何。那些人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掛在牛頭上,充當炭的價錢。

【鑒賞】

白居易著有組詩《新樂府》五十首,《賣炭翁》是其中第三十二首。大約創作於元和四年(809),詩人意在借賣炭老翁的遭遇,揭露唐代“宮市”的罪惡本質。“宮市”是指唐代一種不經官府直接由太監向民間購買宮廷日用所需的“采購”行為。“宮市”形成於唐德宗貞元(785~805)末年,之前,宮中所需物品一直由官吏代購。雖稱之為“宮市”,但太監在采購時不但以低價強買,甚至不給分文,還以“門戶錢”、“腳價錢”的名義進行敲詐,實質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受害者眾多。詩人是借賣炭翁的遭遇來反映這種普遍存在的現象,達到揭露“宮市”本質的目的。“宮”指皇宮,“市”即買。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這是詩歌點題之句,介紹了人物及其生活情況。“伐薪燒炭”,既概括出了燒炭的複雜工序和漫長勞動過程,又是對賣炭翁生活的具體反映。“滿麵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這兩句是對人物的外貌描寫。“兩鬢蒼蒼”說明其年齡已老,“十指黑”則體現了賣炭翁勞動的艱辛。詩人把二者放在一起,對比鮮明,把賣炭翁的生存狀態生動地刻畫了出來。這裏的描寫,簡練而細致。“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兩句形成一組問答,在問答之間,揭示出賣炭翁在高齡之下,依然在深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的原因:賣炭翁已經被剝削得衣食無著,全指望在這些木炭上了,希望它們能賣個好價錢。在這裏,文勢發生了跌宕起伏,人民生活的疾苦得到了更深、更廣的反映。這兩句,對下文揭露宮使的掠奪惡行做了充分的鋪墊。“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是流傳千古的名句,這裏把賣炭翁雖然“衣正單”,心裏卻“願天寒”的矛盾心理刻畫出來。常理之下,衣單應該盼天暖,但賣炭翁卻“願天寒”,究其原因,乃“身上衣裳口中食”所致。

如賣炭翁所願,城外果然飄來一場大雪,“一尺雪”,說明雪之大。之後,詩人雖然寫了“曉駕炭車輾冰轍”,但並未就老翁在路上行走的情況作出具體描述,而是直接以“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承接上文。其實“牛困人饑”已經說明了情況。從“南山中”到長安城,路途本身就遠,再加上大雪的到來,行路艱難程度可想而知。更重要的是,此時賣炭翁心中想的並非路途的艱難,而是這車炭最後能賣多少錢,換來多少衣食。這也正是讀者此時所關注的。詩人在這裏製造了一個懸念。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這四句是對宮使形象的描寫。這裏,詩人采用了由遠到近的描寫手法,同時又再度運用了問答的方式。“黃衣”、“白衫兒”,都是太監的服裝。唐代宦官品級較低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衫。這裏的“使者”,僅僅是指宮中出來的采辦。宮使借手中文書,冠以奉旨辦貨的名義,不由分說就把老翁的炭車趕往北邊皇宮的方向。詩人在這裏僅僅用了“把”、“稱”、“叱”、“牽”四個詞,宮使們如狼似虎、蠻橫之極的形象就已經躍然紙上,語言精練而有力。

老翁最後又得到了多少錢呢?“半匹紅紗一丈綾”,宮使僅用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就把老翁的千餘斤重炭奪走了。“惜不得”,賣炭翁縱使萬般不舍,卻也奈何不了,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宮使把車拉走。此時,受剝削者心中無法言語的憤恨、酸楚都盡在這三個字之中。詩歌到這裏無疾而終,既沒對賣炭翁此時的表情、語言進行描寫,也沒交代賣炭翁日後的生活情況,再度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引人深思,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