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首詩對仗工整,語言自然流暢。字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稱“賦得體”之絕唱。

自河南經亂

【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①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①下邽(guī):地名,在今陝西省渭南縣。

【譯文】

自從河南卷入戰亂,關內便開始鬧饑荒,我們兄弟分離,各在一處。今因觀賞月色而有所感觸,暫且把這心情寫下來,寄給在饒州浮梁做主簿的大哥白幼文、在杭州於潛做縣尉的七堂兄、在和州烏江做主簿的十五堂兄白逸,以及身在下邽的弟妹們。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考中進士東歸省親時所作,時間大約是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對兄弟姐妹的懷念,表達了詩人與家人離別的痛苦之情。全詩自始至終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隨後,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起兵叛亂,朝廷遂派兵前去鎮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這裏是漕運的主要途經地。此次“河南經亂”導致關內(今陝西中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荒嚴重。

前兩聯是詩人自述親身經曆的家園荒廢、親人失散等由戰亂帶來的苦難生活。在這災難深重的年代,詩人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兄弟姐妹們也丟家棄業,淪落天涯;故鄉的田園已被戰亂破壞得一片荒蕪;失散的骨肉同胞,都在異鄉勞碌奔波。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是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詩中,詩人把離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裏孤雁、九秋斷蓬,借此一比,將骨肉分離的慘景展現在讀者眼前。吊影分飛、辭根離散,在這樣傳神的描寫中,戰亂帶來的零落之苦被深刻地刻畫了出來,給人一種孤苦淒涼之感。

最後兩句詩人以他真摯的情思,描畫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來:深夜,飽受離別之苦的詩人難以入眠,抬頭遙望高懸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時大家都和自己一樣遙望這輪明月,應該也會黯然落淚吧!這一夜之中,散落於五個不同地方的思鄉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詩人用這樣的畫麵收尾,意境淳樸真切,引人共鳴。

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是飽經戰亂的人們所共有的,因而特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語言清麗,沒有任何修飾,像話家常一般,但卻緊緊扣住了主題,情真意切,意味深長。

整首詩對仗工整,語言自然流暢。字中有情,言外有意,堪稱“賦得體”之絕唱。

自河南經亂

【原文】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①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注釋】

①下邽(guī):地名,在今陝西省渭南縣。

【譯文】

自從河南卷入戰亂,關內便開始鬧饑荒,我們兄弟分離,各在一處。今因觀賞月色而有所感觸,暫且把這心情寫下來,寄給在饒州浮梁做主簿的大哥白幼文、在杭州於潛做縣尉的七堂兄、在和州烏江做主簿的十五堂兄白逸,以及身在下邽的弟妹們。

家業在災年中蕩然一空,兄弟分散各自你西我東。戰亂過後田園荒蕪寥落,骨肉逃散在異鄉道路中。吊影傷情好像離群孤雁,漂泊無蹤如斷根的秋蓬。同看明月都該傷心落淚,一夜思鄉心情五地相同。

【鑒賞】

這首詩是詩人考中進士東歸省親時所作,時間大約是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秋天。全詩意在寫經亂之後對兄弟姐妹的懷念,表達了詩人與家人離別的痛苦之情。全詩自始至終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貞元十五年(799)春,宣武節度使董晉死後部下叛亂,隨後,中、光、蔡等州節度使吳少誠又起兵叛亂,朝廷遂派兵前去鎮壓。戰事發生在河南境內,當時這裏是漕運的主要途經地。此次“河南經亂”導致關內(今陝西中北部及甘肅一部分地區)饑荒嚴重。

前兩聯是詩人自述親身經曆的家園荒廢、親人失散等由戰亂帶來的苦難生活。在這災難深重的年代,詩人家徒四壁,一無所有;兄弟姐妹們也丟家棄業,淪落天涯;故鄉的田園已被戰亂破壞得一片荒蕪;失散的骨肉同胞,都在異鄉勞碌奔波。

“吊影分為千裏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兩句,是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詩中,詩人把離散的兄弟姐妹比作千裏孤雁、九秋斷蓬,借此一比,將骨肉分離的慘景展現在讀者眼前。吊影分飛、辭根離散,在這樣傳神的描寫中,戰亂帶來的零落之苦被深刻地刻畫了出來,給人一種孤苦淒涼之感。

最後兩句詩人以他真摯的情思,描畫出一幅五地望月共生鄉愁的圖景來:深夜,飽受離別之苦的詩人難以入眠,抬頭遙望高懸夜空的明月,不由得想到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如果此時大家都和自己一樣遙望這輪明月,應該也會黯然落淚吧!這一夜之中,散落於五個不同地方的思鄉之情,也都是相同的。詩人用這樣的畫麵收尾,意境淳樸真切,引人共鳴。

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是飽經戰亂的人們所共有的,因而特別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語言清麗,沒有任何修飾,像話家常一般,但卻緊緊扣住了主題,情真意切,意味深長。

買花

【原文】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諭。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譯文】

京城的春天就要結束,大街小巷車馬川流不息、喧鬧不已。都說是正值牡丹開放,於是前呼後擁去買花。價錢貴賤並不固定,還價時還要看買多少朵。鮮豔的紅花一百朵,價值二十五匹帛。花的上空支起帷幕、四周豎起籬笆,以此遮蓋、庇護。給花灑上水,給根封上泥,即使移栽後顏色依舊如初。家家流行弄花,人人執迷不悟。一個種田的老漢偶然來到買花的地方,不禁垂頭長歎,這歎息的含義無人能懂。一叢鮮豔的牡丹花,價錢與十戶中等人家的賦稅相同。